流域經濟區是指生產布局以自然河流水系為基礎,以內河港口和水陸綜合運輸通道為主軸,以軸上或區內大中城市、優勢產業、地域文化為依托,以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生態平衡為保障的帶狀經濟區。世界各國發達的經濟走廊和重要經濟地區大都布局在主要江河流域,流域經濟區成為一國的產業集聚帶和城市密集帶。我國流域經濟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類型,在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流域經濟區的主要構成要素中,自然要素是基礎因素,交通要素是決定因素,城市要素是核心因素,產業要素是關鍵因素,文化要素是內在因素,生態要素是特色因素。發展流域經濟區,應處理好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實現流域經濟區健康發展,需要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 完善經濟區、行政區、自然區互動機制。流域經濟區通常是跨行政區、自然區的經濟區。發展流域經濟區,需要建立和完善經濟區與行政區、自然區之間的協調合作機制。一是完善經濟區與行政區互動機制。提高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生產要素和商品流動的暢通性,實現由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二是完善經濟區與自然區互動機制。流域經濟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經濟區域規劃應符合流域生態系統的要求,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理念指導下,逐步實現由行政區經濟向自然區經濟或生態區經濟過渡。三是完善市場主體與行政主導互動機制。發展流域經濟區,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更多地采取市場機制和手段解決經濟區發展中的問題,逐步實現由行政機制為主向市場機制為主轉變。 完善交通、產業、城市聯動機制。首先,交通運輸狀況直接決定著流域經濟區產業發展和城市布局。應加快發展內河航運,為流域產業發展創造有利的區位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擴大產業服務范圍和輻射半徑,努力形成沿流域帶狀布局的優勢產業集群。其次,城市發展有利于流域產業帶擴張和交通運輸能力建設。應依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帶動整個流域形成“點—軸”經濟帶,并伴隨“點—軸”經濟帶的產業分工、升級、轉移和專業化發展,強化流域內中心城市與次級城市以及次級城市之間的經濟合作。再次,交通、產業、城市三者聯動是加快流域經濟區發展的強大動力。應建設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充分發揮流域經濟區集聚、輻射、擴張的經濟功能,推動流域中心城市和城鎮科學發展,帶動整個流域經濟區發展躍上新水平。 完善經濟、社會、生態平衡機制。實現流域經濟區可持續發展,應以“經濟—生態”動態平衡為衡量標準。一是在流域經濟發展上完善平衡機制。提倡和推廣“宜經濟則經濟,宜生態則生態”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實現開發與保護、經濟與生態的有機統一。二是在流域社會發展上完善平衡機制。積極發展流域經濟區社會事業,統籌考慮流域經濟區人員流動、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加快實現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健全上下游之間生態補償機制,努力實現不同功能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在流域生態發展上完善平衡機制。處理好水資源當前開發與永續利用的關系,努力實現水資源的有序開發、可持續開發。科學確定流域生態保護、航運發展、產業開發的空間布局,堅持生態優先、開發服從生態的原則,增強流域經濟區經濟、生態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完善經濟、文化、民族融合機制。經濟與文化密不可分。發展流域經濟區,既要努力提升經濟硬實力,為增強文化融合力奠定物質基礎;又要努力發展流域文化,為深化流域經濟聯系、交往、融合提供強大動力。很多流域經濟區包含著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文化是發展流域經濟區應該著重考慮的因素。一方面,應立足民族特色,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流域經濟區經濟和文化競爭力;另一方面,應促進流域內各民族之間交流合作,通過開發開放帶動民族地區思想觀念轉變和經濟社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