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五一小長假上班的第一天,國資委網站掛出了《關于積極參與保障性住房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看上去是國資委推動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房建設,但讓人感到有些詫異的是,《通知》落款時間為4月2日,比正式公布時間整整早了一個月。 當然,這種時間上的差異也許并無特別之處,一般而言,正式公布與實際落款時間總是有一定的時間差。而讓人不解之處在于,此時國資委號召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房建設究竟有何意味。僅從《通知》的行文分析,不明就里之人幾乎難以找到有意味的蛛絲馬跡。但中國公文一向深諳微言大義之道,人們難免從《通知》公開發布的時間等信息上,感受到些許異樣。 今年保障房建設目標為1000萬套,顯著高于去年580萬套的目標,為此將投入1.3萬億元人民幣。如此宏大的建設計劃顯而易見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建設目標能否如期完成;二是所需資金如何保障。從公開信息上,一時還難以查到目前的建設進度;而所需的資金投入,則更是極其模糊。按照已經公布的計劃,中央和地方政府將為保障房建設提供5000億元資金,其余的8000億元要由企業、銀行以及各種社會機構籌措。4月29日,財政部網站刊發消息,第二批中央補助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337億元已經下撥,加上3月份第一批下撥的100億元,目前已經累計下撥437億元。 另據人民銀行的初步統計,今年一季度末,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新增651億元,比年初增長40.1%,高出同期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34.8個百分點。單從數據分析,一季度保障性住房資金增速可謂顯著,但關鍵之處在于這種增速是否能夠持續以及持續多久。由于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大規模保障房建設的第一年,欠賬壓力以及中央的強力督促,有可能使得保障房建設在今年呈現良好的開局。而由此派生的疑問卻是,良好開局并不一定意味著保障房建設所面臨的進度和資金兩個挑戰必然隨之緩解。由于保障房在盈利上的天然難題,使得商業化的建設模式注定繞不過去資金的困擾。 目前在保障房建設上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一是從事保障房建設的企業的盈利問題。萬科總經理郁亮曾表示,哪怕有一塊錢利潤,萬科也愿意投入保障房建設。其言下之意自然是保障房建設盈利前景不妙。二是目前對于保障房融資的傾斜,有可能使得地方在土地財政面臨調控壓力的情況下,借道保障房的融資平臺支撐商業地產開發。當前許多保障房建設都是與普通商品房開發捆綁配建,這種建設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利益上的同進共退。 盡管在一般利潤上無法與商品房相比,但只要地方政府在土地、稅收、資金上提供一定的優惠,保障房建設也并不是一塊沒肉的骨頭。其最大的誘惑,一是對于大型地產企業而言,可以由此實現市場的瓜分,并因一解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而與政府形成利益捆綁;二是對于許多央企來說,本身就擁有大量的工業用地,保障房建設正好可以使得這些土地獲得新的利潤增值。 國資委曾明令不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但據《證券日報》報道,227家央企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產子公司中,轉讓出去的央企地產項目還不到30家,而獲批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央企卻增添了5家新成員。說到底,國資委的此番《通知》,給人最大的疑惑就在于其對于央企從事地產的態度。即便其沒有明確否定自己對于非主業央企退出地產業務的政策,但客觀上卻顯然在努力使得央企的退出實現利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