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通報了9家商貿企業價格欺詐行為,這些企業主要通過優惠折扣價、返券促銷價高于原價,降價促銷時虛構原價等方式進行價格欺詐。這次的“價簽門”事件不僅令很多企業的顏面掃地,更令他們的誠信降到零點。為賣出好的價錢,包裝美化是企業必做的功課,此舉本無可厚非。然而,如果這種“包裝”轉化為“欺詐”,就違背了企業發展之根本。 眾所周知,
誠信是商業行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誠信與否直接關注著這個企業生死存亡。古語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可使內心無愧,坦然寧靜,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是人們安慰心靈的良藥。人若不講誠信,就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彼此無信任感,后患無窮。 因此,對于上述企業失信事件的查處,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一個終點。借助這樣的個案,來扶助企業樹立誠信的理念,借助這個事件,來激發公眾對誠信的重新審視,并借此鼓足大眾對于誠信的信心和勇氣,這個才是最為重要的。所謂“禮義謙恥,國之四維”,要把這類個案視作國之恥辱,知恥而后勇,或許才是正本溯源、根治痼疾的正途。 與此同時,反觀資本市場的誠信機制,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也要以此為戒。例如,在新股發行定價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機構因為某種利益驅使而虛假報價和虛高報價的行為,這也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誠信是證券市場的基礎,只有市場各方都以誠信為本,投資者才敢投資。如果沒有誠信作為基石,證券的價值很難評估,發行的價格也無法準確確定,投資者更無法公平、公正參與投資。 資本市場要發展,誠信很重要。
英國1720年的南海公司事件,美國1929年的股市崩潰以及安然事件,都是誠信原則淪喪引發嚴重經濟后果的典型案例。證券市場是充滿各種機會與誘惑的博奔場所,需要通過各種制度安排對證券市場參與者的行為進行約束與監督。然而,如果市場參與方喪失誠信原則,那么再嚴格的社會監管機制都會發生遺漏。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的缺失將會導致交易費用的極大提高,甚至交易根本無法發生。人類從最初的物物交換到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再到現代社會的各種復雜契約關系無不以誠信為基石。 資本市場參與者的誠信表現,是資本市場正常秩序和維持市場信心,促進市場發展的基本依托,因此要參與多種措施,促進資本市場誠信意識和誠信文化的培育,誠信建設的基礎,要將誠信建設制度化,強化實行責任追究制度,追究失信責任的有效機制。
歷史上,地中海的羅馬帝國經濟非常繁榮,海外貿易非;钴S,“誠信契約”與“誠信訴訟”就是當時羅馬最為普遍的商業原則與司法原則。在我國很久以前就有了契約關系,一件物件,一劈兩半每人拿一半,對起來就是一份契約。100多年前的“山西票號”,在當時就已經發行了我們現在的旅行支票,它的分支店開到了圣彼得堡、神戶,就是靠信用、信譽和誠信得以擴展。 因此,要避免利益沖突與道德風險就必須在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實施全方位的誠信教育,注冊會計師、職業經理人需要誠信教育,律師、證券分析師、信用評級機構、投資銀行、媒體、監管機構乃至政府官員也需要誠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