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18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2%的人直言專家學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權威性有所下降。就公眾需要什么樣的專家問題,調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有社會良知”(89.1%),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專業素養”(85.0%),排在第三位的是“有社會常識”(62.0%)。 專家,這個昔日令人無比尊敬艷羨的稱呼,如今卻權威性貶值,雖有輿論監督環境的進步,更有專家群體性的淪落。筆者以為,專家的權威至少應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學術水準,即肚里有貨;二是秉直建言,即渾身有膽。水平與膽量,此二者缺一不可。 近年來,屢見專家抄襲造假的負面新聞,如院士這樣堪稱國內“頂級”桂冠的專家居然亦未能幸免。而弄虛作假范圍不單單局限于一般事項,甚至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這樣的國家級大獎。為了一時之利,專家視學術倫理道德如無物。更令人倍感糾結的是,一起起堪稱學術丑聞的事件,事后查處屢屢難盡人意,要么由學子代罰,要么避重就輕。當專家的生態環境如此松松垮垮,指望專家學術水準大步前進顯然難成現實,更別奢望與國際接軌。 當然,有的專家并非完全沒有真才實學,但屈服于利益集團的豐厚誘惑,常常發表一些違逆公眾普通邏輯的驚世言論。盡管如此,專家們似乎根本就用不著擔心因偏離學術原則而受到什么懲戒。 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曾發現:快到評院士的時候,一些院士候選人就以邀請開會等名目與擁有投票權的院士接觸,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左鐵釧則介紹,現在很多包裝公司應運而生,教科學家如何包裝自己去拿獎,儼然形成了產業,聽說“要當院士,沒有幾百萬元的公關費拿不下來”。終身制的專家生成機制,輔之以軟綿無力的學術道德規范,意味著一旦修煉成專家,就理所應當地享受種種得天獨厚的待遇,且不必擔心因為未能盡職、失職被淘汰出局。因為學術道德約束機制的寬松,被真正清理出專家隊伍者幾乎聞所未聞。筆者了解,美國科學院的院士確實是終身榮譽,但那僅僅是一種學術榮譽而已,其他物質利益和特權幾乎沒有。即便是終身教授,亦可能遭到解聘。 有什么樣的生態,就會培植出什么樣的專家。如果不是具有超越巨額利益誘惑的強烈正義感與責任感,專家的嘴巴很難不會受制于“屁股”。這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那些秉守學術原則仗義執言的專家理應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我們更應關注,如何改善令專家群體受制利益階層糾葛的惡劣生態,比如砸破終身制這個“鐵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