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紛紛的海口將叫停國家限購令,昨日(4月26日)海口辟謠說,海口不會叫停國家限購令。但海口又申言,海南的房地產市場較全國相比,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而發展旅游地產也是國務院對于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的要求之一,所以,海口對目前的“限購令”進行微調,對產權式酒店等旅游地產“不限購”。 事實上,海口是在限購令帶來土地財政嚴重損失的情況下,開始在變通想辦法了。一紙“限購令”在變通面前顯得如此脆弱。 值得注意,海口“限購令”政策,并沒有在出臺前,其合理性、有效性等都經過考量或論證。譬如,盡管在這項公共政策出臺前,海口市政府就知道和了解,有60%的房產購買者為島外人士,但是,還是與其他地方一樣,也隨聲附和限制了外地人購房,全面推行“限購令”,卻沒有預想對樓市、以及地方財政產生的嚴重后果。這個問號,原本需要利益相關方在博弈中,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妥協,形成政策共識。 長期以來,我們在出臺各項公共政策時,還缺乏一種利益博弈的前移機制,從而導致政策實施后,各方利益主體出現了討價還價、加以抵制、推諉扯皮等現象,以至于不少政策在推行中陷入“推進難”,像醫療改革、教育改革、養老改革以及個稅改革等,都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比如住房市場調控政策,利益相關者多,牽涉面廣,博弈前移,就是要以各利益方可能出現的抵制或消解政策的行為為出發點,進而制訂出符合多方利益主體的政策。唯此,公共政策及法規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