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菜農很憂心。誰能想到,原以為“多收了三五斗”、忙活了半年種的菜竟如此賤賣?在山東,種植成本在0.8元/公斤以上的卷心菜,0.2元/公斤都無人問津,有位菜農因虧損嚴重竟選擇自盡;在河南中牟縣,每公斤芹菜甚至賣不到0.1元;在上海,卷心菜批發價最便宜也只要0.2元/公斤……
然而,這邊是菜農正在經受菜價暴跌之苦,那邊,城里居民并沒覺出多少實惠,因為同樣的蔬菜在農貿市場里的銷售價,比田間收購價整整高出5—10倍不等。問題出在了哪里?面對菜價過山車,該如何尋求菜農收益和消費者利益之間的平衡?
先看數據。經歷了今年前3個月,蔬菜價格高位運行后,4月19日數據顯示,上周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價格下降9.8%,且“將呈現加速下降趨勢”。應該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菜價波動是價值規律的正常表現。比如卷心菜,去年賣到1.45元一斤的高價,今年眾多農戶一哄而上種植,加上季節因素,導致供大于求,價格急劇下降,乃至賣不出去。慘痛的教訓,讓菜農們嘗到了盲目跟風種植的苦果。
問題并不止于此。中國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成本過高,也早不是秘密。高速公路過于密集的收費,不斷高漲的油費等因素,再加上受韓國泡菜危機影響,山東等地蔬菜批發商大量囤積大白菜,投機炒作,都加劇了蔬菜滯銷。在一些地方,經過蔬菜生產——收購——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超市銷售6個環節,每個環節收入20%甚至更多利潤,最后菜價竟翻了近10倍。
于是乎,有了因為菜賤而被傷到的菜農,也有了因為菜貴而被傷到的市民。然而,僅靠菜農個體,如何抗衡市場風險?由于生產者與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菜農往往根據當年行情,決定未來種植什么,掌握的信息或許僅局限于村鎮,更遠的信息無從知曉。這也是以菜農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必然出現的問題。
此時,政府部門理應成為農民兄弟強有力的后盾。據最新消息,商務部對此已迅速采取五項措施,通過加強市場監測、建立對接平臺、開展蔬菜收儲等緩解蔬菜滯銷。此舉令人欣慰,不過筆者認為,提高菜農組織化程度同樣刻不容緩,這樣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強菜農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比如臺灣等地的農會,有教育、信貸、供銷等多個功能,為農民提供咨詢培訓、資金支持,并以高于其他購銷商的收購價格,組織銷售大部分農產品,還統一品牌,統一檢測農產品質量。再如,有的先進種植企業整合農業產業鏈,農民持有股權,有科技指導,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按各自蔬菜產量分配利潤……這些措施都大大降低了菜農的風險,提高了其經營能力,我們可以結合實際加以借鑒。
當然,防止菜賤傷農的長效機制還應包括:擴大農產品供求和價格發布體系的覆蓋面;對一些基本蔬菜品種進行必要的生產性補貼和價格保護;增加對蔬菜運銷經營的補貼;將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等炒作行為落到實處;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險,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風險等管理服務等。
古語云:“米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菜農之傷,敲響的不僅是警鐘,更是一道市場經濟條件下,該如何保護農民生計、保障市民菜籃子的長期命題,需要智慧和勇氣求解,更需要一顆公心作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