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雙匯門事件給重倉雙匯的基金帶來的損失以及流動性風險開始逐漸為投資者所知曉,但基金的這次流動性風險在中國基金業的發展上不是第一次。2005年的貨幣市場基金以及2008年由于某些股票長期停牌都給基金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所幸的是監管部門及時發現了相關問題并采取措施使得這些危機的處理安然度過,很可惜的是近年來一些基金過度追求收益率而忽視了流動性風險,雙匯門事件給基金業敲響了警鐘。 基金的流動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基金的變現能力。由于開放式基金必須應對客戶的日常申購、贖回,所以保持投資標的充分的流動性非常重要。有很多技術指標可以精確地衡量基金的流動性,但一般投資者可以通過一些更簡單的數據例如重倉股占凈值的比例,和占流通股的比例等來判斷。這三次危機發生的背景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和基金管理人片面追求規模業績,忽視流動性管理相關。 2005年的貨幣市場危機是由于部分基金管理人為拼收益而采取了一些違規的手段造成了貨幣市場基金凈值的虛高,客戶要贖回時卻發現基金資產變現時無法實現那么高的收益率;2008年則是由于一些股票長期停牌加上市場急劇下跌,同樣導致了基金凈值的虛高,一些采取集中持股策略的基金卻一不小心踩上地雷,當時某些基金單只股票的持倉最后甚至遠遠超過了基金凈值的10%。在這兩次事件中,監管部門都采取了及時的措施對基金的運作進行了規范,并通過對估值辦法的調整避免基金凈值虛高的情況,最終,基金公司得以安然度過了危機。 遺憾的是不少基金公司并沒有從這兩次危機中吸取足夠的教訓,最近一兩年,隨著投資者對基金業績關注度的提高,許多基金經理一味地追求業績而忽視了有效的風險控制。去年一年中小盤股票的良好表現很大程度上源自基金的參與,而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者上市公司發生變化,這些中小盤股票流動性差的特點就會顯現得淋漓盡致,加之許多基金在一些股票上都是抱團取暖,個別公司的風險可能會釀成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投資界有句名言:“可能發生的就一定會發生”,基金的流動性風險絕不只存在于教科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