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開幕式上,圍繞“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主題發表的主旨演講,闡述了中國對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國在“包容性發展”上的實踐。那么,什么是“包容性發展”?簡言之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惠及所有國家,使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別是要惠及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國家。 并非偶然的是,一些外媒開始注意到中國擬提高貧困線標準。“今年晚些時候,將公布下一個十年扶貧綱要,貧困線標準將從1196元提高到1500元。”這意味著,至少從統計數字上看,中國窮人的數量,將有可能從不足3000萬重新增加到1億以上。作為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中國在“面子”上會很不好看,但寧愿犧牲“面子”,也要提高貧困線標準,這正體現了中國政府貫徹包容性發展的決心和誠意,必將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有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8年,按照我國貧困標準計算,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減少了2.28億多人。而世界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也表明,過去25年,全球減貧事業成就的70%左右來自中國。 但這個成就在國際上也并非沒有爭議,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在統計貧困人口的時候,依據的是收入標準,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以消費為標準。由于劃分貧困線的標準不同,導致對貧困人口的統計數字也產生了種種爭議,如2004年,國務院扶貧辦提供的數字是2900萬,而世界銀行給出的數字卻是2.1億。 另一個令人尷尬的因素是,物價的迅速上漲使得現有的貧困線顯得尤其不合時宜。比如在1985年,貧困標準是200元,2009年是1196元,24年來增長約5倍,但食品價格卻增長了20至30倍,化肥、農藥、電力等至少漲了10倍以上。也就是說,在1985年有200元錢,可能比現在1500元錢的實際購買力還要高,貧困人口的實際生活水平不僅沒有提高,反而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按照國際上的習慣做法,在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之后,貧困線應該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提高,但我國貧困線提高的速度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從1985年到2009年,24年來我國貧困線約增長5倍,而GDP則由9000多億元躍升至34萬多億元,增長了37倍。水漲船不高,相當一部分人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顯然,不提高貧困標準,并不等于貧困不存在了,只是這些貧困人口被排除在了政府的扶貧政策之外,他們的福利因此受到了損失,國家據此制定的經濟、社會政策也就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中國將提高貧困標準,意味著國家愿意并可能承擔更多的扶貧責任,意味著公共財政將在更大可能上回饋民生,意味著決策者對國情、國力的認識更加清醒,也意味著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的社會政策成為可能——無疑,這一切都更加體現了包容性發展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