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4月1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深交所提交的創業板退市制度方案已經收到,目前工作正在推進中。 創業板已經開設一年半了,其最大的成績是已經有200多家公司上市,但能夠體現創業板最大特色之一的直接退市制度卻剛剛報到證監會。而數據顯示,從2003到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
1238家的數量;日本佳斯達克、加拿大多倫多創業板和英國AIM的退市公司數量盡管不及新上市公司數量,但退市與新上市數量之比均超過了50%;而韓國科斯達克退市公司數超過100家,為該市場新上市公司數量的三分之一。(資料鏈接:3月27日《解放牛網》) 按一般人的理解,我們一年半有200多家公司上市,卻沒有一家退市,這應該比國外任何一家創業板市場都優秀,其實恰恰相反,源源不斷的公司流出和流入是創業板市場得以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證,這正是國外包括納斯達克在內的海外創業板的精髓所在,我們的A股創業板所欠缺的正在于此。 由于退市制度沒有完全推出,加上一味追求上市公司的盈利規模而導致的弊端,創業板的成長性得不到更充分的體現。要想讓國內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回歸到創業的位置上,監管層應該借鑒一下海外創業板的做法,降低對創業板公司的盈利要求,讓大批優秀的高成長、但目前還沒有盈利的公司上市,比如剛剛登陸美國創業板的奇虎公司,以及同樣在海外上市的人人網。如果我們的創業板一直堅守著高高的盈利標準,那么更多的優秀公司將無緣國內創業板,創業板的成長性將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除了降低盈利標準,國內創業板對于即將實施的直接退市制度似乎有著某種恐懼和憂慮,起碼在實施的速度上過于遲緩,或者說正是過于遲緩的動作讓人產生了錯覺,難道直接退市制度真有那么可怕嗎?筆者以為,直接退市制度恰恰是創業板最大的優勢,如果這一制度迅速出臺,會激勵創業板公司置之死地而后生,促進上市公司產生釋放和創造業績的沖動。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并退市,再重新上市,這向來是健康運營的資本市場狀態。國外創業板的宗旨就是給有技術、有點子、有商業模式但沒錢的人開設的籌資場所,上市的企業往往是沒有盈利,沒有銷售,甚至產品還不成熟在實驗室里面的,美國這樣的三無上市公司大把抓。這樣的公司不怕退市,大不了從頭再來。而我們的創業板往往是產品和經營已經很成熟的公司,這樣就導致公司的成長性不突出,盡管業績不錯,但缺乏了成長性的創業板顯得過于老態龍鐘。只有我們的公司把創業放到第一位,而不是把避免退市放到第一位,形成這種觀念后,創業板才能多一些類似騰訊和奇虎一樣的上市公司。 由于有直接退市制度,創業板未來也一定是最體現效率的地方。或許,在創業板里擁有塊兒八毛的股票,也會擁有四位數定價的公司。一個最健康的,具有激情的資本市場的臺子已經搭起來了,剩下的是管理層盡快推出直接退市制度的落實措施,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標準,讓創業板回歸創業,這才能學到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精髓,讓創業板成為眾多“微軟”的誕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