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接受記者專訪時警告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然有可能引發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
記者:目前危機重重的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如何解決?會不會引發新的全球金融危機?
張其佐:雖然,2010年歐元區經濟增長1.8%,但逐季環比增速明顯放慢。失業率仍高達10%以上,到今年2月份通脹率按年率已上升到2.4%,已突破警戒線2%的目標區間。除德國經濟復蘇遠好于其它歐元區國家外,其它歐元區國家復蘇乏力,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國的主權債務波及國家的經濟則陷入負增長或零增長。2011年4月6日葡萄牙再次向歐盟申請金融援助,至此,葡萄牙成為繼希臘和愛爾蘭之后第3個申請金融救援的歐元區國家。同時,市場普遍擔心西班牙會成為下一個申請金融救助的國家。如果一旦經濟規模居歐盟第4位的西班牙遭受主權債務危機致命打擊,那么歐元保衛戰的規模不得不全方位升級。為了控制通脹,歐洲央行今年4月7日宣布提高歐元區主導利率0.25個百分點。這次加息體現了德國的意志,但對解決歐洲主權債務問題不利,并會抑制歐洲經濟增長。
雖然近期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商討幫助歐元區國家解決債務的良策,認繳融資將達到7000億歐元。但我認為,從長期看,歐元區各成員國存在的經濟失衡的問題不解決,歐元區主權債務惡化并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隨時都可能暴發。
記者:經過這一輪債務危機歐元區會不會解體?
張其佐:目前歐洲債務危機無疑是拖累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一大風險。歐元區解體概率的各種因素仍然是存在的。我曾在1998年11月9日《經濟日報》發表《論歐元的地位及經濟影響》,對歐元的地位及前景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作了初步分析,曾提出“歐元區在機制上的缺陷也會影響到歐元的穩定”的觀點,記得時任里根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費爾德斯坦1999年也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對歐元的前景是極端唱衰的。現在看來,歐洲經過幾十年努力,在1978年歐洲各國的貨幣均與馬克掛鉤構架了一個固定匯率機制,到1999年1月1日歐元的正式誕生,對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確實是一個創舉。現在面對現實的歐元所存在的幾大問題,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很難得解決:一是福利體制,需要一個十分龐大的經費。歐元區用借新債還舊債是很難維系,赤字和債務率有一個警戒線,但大部分國家均大大超標。二是歐元區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覆蓋區內的一個統一金融中心和單一的歐洲債券,資本市場極不發達。比如發行債務不統一,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或單一的歐洲債券,雖然債市均以歐元計價,但都是各國各發各的債券,而各國信用等級太懸殊,雖然德國最強是3A級但一般只作儲備而很少在市場交易。巴黎、羅馬等金融市場不象紐約、倫敦、香港金融債券和股票市場具有規模大、流動性高、安全性好的信用信心特征。三是最要害的問題是財政不統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不能協調配合共同作用的矛盾十分尖銳。財政貨幣政策其效果在經濟周期階段上差異比較大,衰退時一般采取財政政策效果比較明顯,此時歐元區財政政策各國的態度是各行其是。事實上貨幣政策在單打獨斗,而歐洲央行又主要奉行按照德國央行“通脹目標”來行事的。長期以來為降低貨幣政策帶來的經濟波動并促進增長和就業,歐元區各國均有擴張財政支出的欲望和沖動,這是歐元區政府赤字和公共債務大大超越警戒線的主要原因。四是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太大,加之設計“最優”貨幣區理論也存在先天性重大缺陷。道理很簡單,最優貨幣區和固定匯率制度需要整個歐洲各國經濟平衡(包括經濟發展水平、通脹率、就業結構、進出口貿易),但事實上歐洲除德國經濟比較健康,而其它各國與德法兩國在經濟周期、經濟結構和宏觀調控經濟指標和生產要素等方面,差異太大無法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五是歐元區是一個貨幣聯盟,而非政治聯盟,不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
記者:如何避免解體?
張其佐:歐元要穩定和存在,不僅要在現有的貨幣聯盟的基礎上,要盡快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金融中心、統一的財政、削減高福利、最終要建立一個具有國家主權的歐洲聯幫政府。但要解決上述問題,幾乎是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很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