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派出的督查組正在16省市專項督查樓市調控。據悉,其間會深入社區聽取基層意見,對落實調控措施有偏差、不到位的,將督促整改。17日,住建部副部長齊驥在無錫督查時重申,對于已公布房地產調控目標、尚未聽取社會意見的地方,需要抓緊聽取群眾意見,完善調控目標。 樓市調控“聽取社會意見”,非常好。只是,如何真誠、有效地聽取社會意見,避免走過場,卻是值得探討的現實問題。因為此前已有廣州市房管局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出臺這個調控目標之前,我們充分考慮到了社會的意見”,進而拒絕調整已發布的房價調控目標的事。環視全國,住建部相關通知已發出20天,但調整控制目標的城市至今寥寥無幾。而從新浪網相關民調結果看,26570名參與調查者中78%認為將“房價調控目標與GDP掛鉤”不合理,可見很多人并不認同各地的控制目標。 在眾多業內專家已開始看跌房價的背景下,3月下旬各地集中出臺的房價控制目標,卻漲聲一片,且大多在10%左右,讓民眾切身體驗了一下什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以說,各地把樓市控價目標變味成“上漲目標”,損害了中央政策的嚴肅性、權威性,以及政府的公信力。社會各方對此深感痛心,也為下一步各地能否按中央要求糾偏深表憂慮。為此,筆者在此建議構建樓市調控的民意評價機制,以完善問責機制。 首先,在制定樓市調控政策時集思廣益,特別注意聽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為使調控政策更加科學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慮在新政出臺前先公布征求意見稿,避免或減少此前一些地方樓市調控政策考慮不周、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以擬定房價控制目標為例,有關部門不妨像證券分析師撰寫新股定價報告那樣,先根據本地情況,草擬一份論證充分、有理有據的樓市研究報告,深入分析與預測本地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走勢,并結合居民購買力、中央指導方針等草擬一個房價控制目標(一定要有充分的“定價”依據,而不是簡單地與GDP或居民收入增幅掛鉤),并將相關論證報告一起公開征求社會意見,經各界充分討論后,再確定目標。 其次,在問責制方面引入民意評價機制。由于這些年來事實上的土地財政、GDP增長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地方政府對調控缺乏內在動力,這也是樓市調控屢屢變成“空調”的根源之一。有鑒于此,建立對地方政府樓市調控的有效約束機制,完善問責機制,是個關鍵問題。 現有的樓市調控約談問責機制,主要限于有未如期確定并公布本地區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新建住房價格上漲幅度超過年度控制目標或沒有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任務,以及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不到位,房地產相關稅收征管不力,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滯后等問題的地方政府。其中的某些問責舉措操作性不強(例如房價控制目標由各地自行制定,已被諸多地方政府的對策化為無用),為此,筆者建議在問責方面引入公眾監督和民調評價機制。 目前,我國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尚缺乏有效的民意評價約束機制。在房價收入比已畸高無比、民眾對高房價早已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各地制定房價控制目標時,集體忽略“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素便是典型例證。當下,作為試點,可考慮率先在房價上漲過快且居民整體素質相對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實行對樓市調控的民調評價機制,在年度結束后,通過專項網絡調查問卷的方式(可用新華網或中國政府網平臺,而非地方政府網平臺,并以IP地址等技術限制只能當地評價),了解民眾對本地政府樓市調控的評價,并公布相關結果,對公眾評價較差者約談問責,由此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使各地在樓市調控方面順應民意、關注民生。 第三,將樓市專項報告交地方“兩會”審議。為督促各地政府的樓市調控,建議在每年的地方“兩會”期間,由政府專門發布上年度房地產市場運行及調控工作專項報告,提交“兩會”審議,并公布“兩會”投票結果,對專項報告未能獲三分之二贊成票的地方政府要約談問責。與此同時,在政績考核方面,可以效仿上市公司披露年報業績時單獨披露并剔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做法,要求各地政府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披露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土地財政收入及涉及房地產業的相關稅收等情況,并將其在相關政績中予以剔除,由此切斷地方官員政績與房地產的利益鏈,促使各級地方政府在樓市調控方面動真格。 溫總理日前指出,中央加強樓市調控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責任。而在督促各地擔負責任的過程中,改革和完善相關的體制和機制已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