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舉行了“十二五”城鎮化發展高層論壇。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表示,本世紀以來國內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擴張了50%,而城鎮人口只增加了26%,也就是說,我國土地城鎮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快了近一倍。 這意味著,在我國耕地已經無限逼近18億畝紅線的時候,越來越多被消耗的土地并未換來相應水平的人口城鎮化。而按照“十二五”規劃中所提及的5年后城鎮化水平提高4個點,也就是2015年末城鎮化率達到51.5%的水平來測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土地消耗速度,18億畝耕地紅線可謂岌岌可危。 在同一論壇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即便是目前的人口城鎮化數字,由于統計口徑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虛高”現象。我國城鎮化人口的統計按國際慣例進行,即在城鎮連續居住超過6個月,便統計為城鎮人口。但實際上,仍有10%—12%的城鎮人口是農民工及其家屬,他們并沒有充分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這也就是說,我們真實的城鎮化水平并不高。它預示著在未來的城鎮化路途中,或將充滿諸多隱患和沖突。在這個問題上,國外已有前車之鑒: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就存在大量失去土地后進入城市的居民,由于這部分人口沒有能夠獲得穩定的工作,使城市里出現了不少貧民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而考慮到土地城鎮化之后的經濟效益,這個數字將更觸目!皬1980年到2005年,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急劇擴張的時期,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我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其中,閑置的工業園區、占地奢華的大學城、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在以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名義占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我們的單位GDP地耗之高,為未來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埋下了不小的隱患,而高地耗之路,并非持續發展之路。 正如專家所言,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低成本城鎮化道路,城鎮發展是建立在低成本獲得城鎮建設用地、廉價使用勞動力、環境承載嚴重壓力基礎之上的。盡管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沒有化解,遺留的問題很多。因而,對城鎮化數字背后更多問題的深入關注,要比單純地追求城鎮化率更重要。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需要總結在此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糾正偏差,提高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又快又好的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