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國家旅游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為“中國旅游日”。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祝善忠在發布會上表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已進入大眾化旅游時代,設立“中國旅游日”意義重大。 自2009年12月確定設立“中國旅游日”以來,各地政府、媒體及網民展開了激烈爭奪,紛紛提出自己的方案:將“中國游圣”徐霞客的旅游行蹤日期定為“中國旅游日”的呼聲最高,卻引來了江浙兩地是選擇徐霞客出行日還是游記開篇日作為“中國旅游日”的爭論;湖南省旅游局建議將毛澤東的出生日定為“中國旅游日”,理由是“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新中國的旅游”;四川省旅游局則呼吁將鄧小平當年視察峨眉山或發表“黃山談話”的日子定為“中國旅游日”;有民間人士認為應將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定為“中國旅游日”;還有人認為6月6日或6月16日最適合定為“中國旅游日”,因為這兩個日子的諧音是“遛遛”和“遛一遛”…… 設立節日的意義無疑都是“重大”的,可以羅列很多條,不過,任何節日都離不開廣大民眾的關注和參與,否則就會淪為“雞肋”。現有的節日已經實在太多,人們能記住的節日并不多,參與的節日則更少,并不是官方設立一個節日老百姓就會去過。 “中國旅游日”會不會淪為“雞肋”?從日期上看,5月19日雖處于適合旅游的季節,但卻在“五一”小長假之后,而且離得很近。更關鍵的是“中國旅游日”并不放假,大多數民眾可能沒興趣也沒時間去慶祝這個“意義重大”的節日。如此,“中國旅游日”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官方唱主角的節日,媒體宣傳一下,老百姓則坐在家里看電視、上網,成了“中國旅游日”的旁觀者。缺少民眾參與的節日注定行之不遠,逐漸變成一個符號。 “中國旅游日”不能變成官方節日,也不能變成空洞的旅游宣傳日。國家旅游局有關人士稱設立“中國旅游日”首先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旅游的高度重視,光重視還不夠,眼下最需要做的是提高旅游服務水平,解決游客反映強烈的問題。比如旅游門票價格長期高居不下,一些熱門旅游景點幾乎成了地方政府的“提款機”;再比如導游問題,導游強迫游客購物現象非常普遍,其背后的問題在于導游業缺少規范,不少導游也是受害者;還比如旅行社提供的服務存在很多消費陷阱,景區餐飲、住宿、購物也時常出現宰客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表明,中國當下的旅游環境遠不能適應大眾化旅游的需要,挫傷了人們的旅游熱情,讓很多人對旅游望而卻步。顯然,解決這些問題,比設立一個“中國旅游日”更重要,更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發展旅游業是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希望“中國旅游日”的設立能夠成為改善國內旅游環境、提高旅游服務水平的契機——如果這樣說有點大而化之,那么不妨提一個很具體的建議:“中國旅游日”這天,全國旅游景點能否統一免費供游人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