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費漲價,在節后的北京成了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據說有地區路邊停車費一天高達200多元,把不少車主給嚇進了周邊胡同。
宏觀調控政策,不知道從何時起,變成了繞著CPI調控。凡是影響到CPI指數的商品價格就會被有關部門嚴格管控,而不涉及CPI的,再漲也少有政府部門出來喊話。
最近北京有些地方的停車費有了翻番的漲幅,停車費漲這么高,據說是為了控制車流進城。對監管部門來說,停車費就是漲到每天300元也少有人問津,誰讓停車費沒跟洗發水、方便面一樣被計入CPI統計范圍呢,就算漲成天價,也不影響CPI數字。成品油價格與CPI的統計系數我們無從考察,但似乎成品油屬上游產業,占CPI比重并不大,連續幾次的調價并未給CPI帶來太多的影響。調價部門似乎較少考慮由于成品油價格上漲而帶來的其他相關行業的生產成本上升的問題,或者調控的眼睛往往盯在了下游產業,經常看到下游相關行業被約談,讓他們也向方便面和洗發水生產商學習,自己消化油價上漲的成本。
所謂“何不食肉糜”,說的就是要求本來利潤就不高的洗發水、方便面的企業去消化成本,而偏偏有意無意地放過利潤很高的石油生產企業,不斷辯稱其在賺取大額利潤的同時還承擔著煉油板塊巨額虧本,很少提及自身消化成本,只通過漲價應對原油價格上漲。
面對銀行進入加息周期、提高準備金率、原材料價格上漲和運輸成本上漲的壓力,留給方便面等快速消費品企業的利潤空間本來就已經不大。更何況,市場經濟,自由競爭,企業也不敢將價格漲得太高,畢竟方便面不是大蒜,并非生活必需品。監管部門所謂的緊急約談,很可能是迫于CPI的壓力而已——這些價格都是要計入CPI指數,一旦漲價,下個月CPI數字就會很難看。
宏觀調控從繞著CPI走,一直到看CPI臉色隨時調整政策,正如一個大夫給病人看病,這一劑藥剛下去,一看又咳嗽了,趕緊再上一劑猛藥,全然忘記了病體康復需要一個過程。無論是人體還是國家經濟,都有一個自我修復和調整的自覺過程,一旦把這個過程人為地通過政策強行矯正,從短期看確實各項數字都好看了,但從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卻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從根子上說,要控制中國經濟陷入通脹危險,首先要控制貨幣發行、提高利率,控制流動性,這些方面監管部門已經開始著手了,同時,防通脹還應遏制國企和地方政府與民爭利的圈地沖動,減少資源浪費,讓有限的資金產出最大的效益,并復原市場調劑價格的功能。
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遠非CPI一個數字,控制通脹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平穩增長、百姓生活幸福指數提升,控制通脹還需從病根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