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清明節前后去重慶,會發現這座城市的殯葬業有多發達。按重慶獨特的喪葬習俗,葬禮要持續三天兩夜,三天里,所有親朋好友大都住在附近酒店,殯儀館里食堂、麻將等餐飲和娛樂設施齊全。說白了,生者與死者一齊消費,構成了重慶殯葬業發達的根基。 重慶殯葬業中有中國生命集團、上海福壽園集團兩家公司很值得關注。前者是臺資企業,后者是國企,兩者在重慶市場的競爭和在資本市場上的布局,可以視作中國殯葬業兩張對比鮮明的面孔。 中國生命集團老板劉添財是臺灣人,但其超過七成業務在大陸,重慶占了半壁江山。中國生命集團2009年9月9日在香港上市遭到游資熱炒,當天大漲44.44%。劉添財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臺灣地區經營一間名為寶山生命的公司,2005年營業額大約2000萬人民幣。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隨后會在大陸發現一個“聚寶盆”。 這源于劉添財2005年到長沙一所設置殯葬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參觀時,結識了時任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會的張宏昌。張告訴他,大陸殯葬業雖有“禁入令”,但不同城市情況又有所不同。劉添財最后選擇了重慶。 如今重慶安福堂、天福堂、江南殯儀館等都為中國生命集團所托管。所謂托管,可以理解為承包,地皮和房產的產權歸屬不變,只是在合同期內每年提取一筆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給原所有人或主管單位。重慶殯儀服務市場本來就是對民資開放的,所以托管安福堂和天福堂的難度并不大。引人注目的是重慶市屬兩家殯儀館之一的江南殯儀館也由劉添財所托管,并打破了殯儀館原先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編制——這應當是中國大陸殯儀館改制的第一例。 一位臺商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能耐?筆者一次在重慶遇到劉添財的臺灣老鄉兼得力助手、中國生命集團重慶業務負責人王順郎,于是向他一問究竟。原來,劉當時亦遭遇強大阻力,最后如愿以償的法寶有二,一是江南殯儀館所在地重慶南岸區民政局局長始終站在劉添財一邊,支持改制,二是劉添財給出的托管籌碼足夠高,譬如愿意留任的殯儀館原“干部”可以領到雙份工資——原事業編制的工資不變,劉添財另外再發一份企業工資。 在劉托管江南殯儀館之后,這家殯儀館憑借著提供殯葬“一條龍服務”,在2009年一年的營收就達到2000萬元。其中營運費用為120萬元,而上繳的“管理費”則高達680萬元。 再看上海福壽園集團。福壽園由中福實業公司投資億元建造,以經營墓園為主。中福實業的攤子鋪得很開,它還是上海盧浦大橋的第二大股東。2002年,福壽園重慶分公司——安樂堂成立,提供除火化外的其他殯儀服務。因為理念還算先進,安樂堂頗受當地政府歡迎,而2006年劉添財進入重慶并在一年多時間內完成布局特別是托管江南殯儀館后,當地民政部門更多的人才意識到,原來還有另一種做法——公私合營、“有錢一起賺”才是硬道理。 現在回頭來看,或許中國生命成功上市,刺激了上海方的神經。去年3月,電子及貿易行業的香港上市公司金科數碼宣布,與上海福壽園母公司中福實業簽訂備忘錄,在中國內地合作開發殯儀服務。而在此之前,金科數碼曾宣布以20億元收購上海一殯儀項目55%的股權;金科數碼隨后更名為“中福控股”。 去年10月,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國衛生控股,宣布以33.6億港元收購上海福壽園集團、中福安合及其他資產,其中4400萬元為現金,33.16億元為可換股票據。這意味著福壽園集團成功借殼上市。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里,中福實業以及上海福壽園集團,都完成了資本飛躍。 只是中國生命與福壽園如今的業績形成了鮮明對比。去年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公告稱“保證被收購資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綜合凈利潤不低于2億元人民幣”。而今年3月23日,中國生命集團發布的業績公告稱,截至2010年底的營收為6760萬元,增長42%,但凈利潤只有111萬元,同比下跌91%。 顯然,作為民間資本的劉添財,盡管發現了一座金山并又上了資本快車,但這種模式再很難復制,甚至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中國殯葬業國有資本把持絕對話語權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觀,如果同時也搭上了上市的順風車,那地位勢將更鞏固。 值得注意的是,中福實業與福壽園集團,和香港兩家上市公司中福控股與中國衛生控股之錯綜復雜的關系值得研究。去年初中福實業與金科數碼簽訂備忘錄,以至于上市公司名稱都改為“中福控股”,可是詳細合作內容并未有任何披露。而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是與中福實業及上海眾福等公司之間完成的交易。 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情形會持續多久,唯一知道的是,這兩家公司的悲喜是中國殯葬業向左還是向右的晴雨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