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國內石油巨頭先后公布了去年財報,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三大石油商凈利潤總額高達2649.91億,折合每天凈賺7.3億元。 倘若單從數據籠統地看,“三桶油”的業績的確可喜。但是辯證地分析一下“三桶油”的盈利結構、紅利流向以及付出的成本,恐怕這樣的歡喜便會打個折扣。 先從盈利結構來講,“三桶油”中除中海油超過半數以上利潤來自于海外之外,中石油和中石化絕大部分利潤均來自于國內。這些成績的取得,受益于去年石油產品漲價而來,高通脹率也給這兩大石油集團增長利潤幫忙不小,除此之外,還受惠于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帶來的利好。顯然,這樣的業績,看似成績斐然,實則市場競爭的“含金”成色嚴重不足。 倘若從三大石油巨頭紅利流向的視角來觀察,作為“名義股東”,我們難以獲得三桶油的分紅,卻不難看到,早在2005年和2006年,中央財政就曾分別給予中石化一次性補貼100億元和50億元。2008年中石化更是拿到了503億元的補貼“大紅包”。中石油的年報顯示,職工平均年薪13.4萬,管理費用日均3.3億。國企紅利流向何方? 更為重要的是,“三桶油”的2650億利潤的背后,我們究竟付出多大的代價和成本。一方面,油企高額利潤的背后,是以加重通脹壓力,加重公眾的經濟負擔,抑制總需求的增長為代價的。另一方面,私營企業弱,國有企業強,表面看來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但稍加分析就會明白,在整體市場沒有明顯擴大的時候,石油巨頭愈強大,占據的市場份額愈多,民營油企的生存空間便會受到擠占和排斥。 “三桶油”不是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形成的,三大石油巨頭近2650億元利潤中,通過企業自身完善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挖掘內部潛能而實現的,又有多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