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價格僵持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火上澆油式的調控政策發出了錯誤的信號,因為他提高了市場的漲價預期。 全國約40個城市已經公布了2011年的房價控制目標,這些地方政府僅僅提出了房價上漲幅度的限制,而且絕大多數城市將當地的房價漲幅定在10%左右。這些政策表明,房地產調控不是為了降價,而是限制房價漲幅。 這在向公眾傳達一個非常錯誤的信息,而且可能引起更糟糕的后果。這個信息表明地方政府仍然預計房價還要大幅上漲而不得不加以抑制,由于地方政府的意志幾乎可以決定房地產市場走向,所以,這個信息將可能刺激更多的購買者涌入市場。 從2010年初開始,中國持續用各種措施抑制房價走高,因為在2009-2010兩年間天量的信貸帶來了嚴重的通脹壓力,房地產幾乎成為公眾規避儲蓄貶值的唯一去處。這些政策試圖制止產生資產泡沫,但決策層對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并不明確,政策更多出于一種宏觀調控的本能,即市場必須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其中的一項政策是建設更多的保障房來抑制房地產泡沫。通過增加保障房投資可以對沖商業性住宅開發降低對GDP增長的沖擊,同時,擴大供給以施壓市場。這是一個前提存在漏洞的邏輯。事實上,房地產漲價效應帶動的投資性購買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市場不只是價格泡沫化的風險,藏在背后的是“過剩危機”,當政府建設更多住房調控價格的時候,并不能降低這種“過剩危機”。最好的選擇是創設空置稅或提高按揭利率等將投資性住房逼向市場交易。 房地產業在中國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中國經濟大躍進后,出口和消費增長變得平穩而失去彈性,唯一能夠拉動經濟的是投資,房地產是主角。這個行業與建筑材料以及鋼鐵等重工業高度相關,出現回落會將上游也拖入過剩危機,并向銀行業蔓延。更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天量的貸款主要依靠土地抵押并由出售土地來還款,一旦地產回落而影響到土地價格和出售,資金鏈將發生斷裂,這已經不再是GDP增長受到影響的問題。 那些以中國按揭首付比例較高而認為杠桿率低的觀點表明了對現實缺乏了解。在中國,地方政府往往以土地抵押借款大肆投資,房地產企業也是如此,這一模式的可行性依賴于永遠上漲的需求才能維持。一旦房價開始下跌,這種高杠桿的風險就會暴露。因此,中國似乎不愿意提高利率(至少消除負利率)來抑制通脹和房價上漲,而是采取提高準備金率的做法逼迫增量信貸與民間融資事實上提高借款利率,這樣對存量的地方政府與國企借款構不成利率壓力,而且較低的存款利率也保護了銀行。 但中國面臨更大的通脹壓力,在農產品之后,制造業因為成本提高而被迫漲價,比如日化用品、方便面等,漲價已經讓公眾成為驚弓之鳥,容易形成搶購風潮,進而推進危機蔓延。盡管房地產市場存在嚴重的問題,但各級政府都心照不宣的回避一些長期才會暴露的麻煩。這種曖昧的態度與供需上的頻繁干預、通脹壓力上漲等將市場預期推向混沌。現在,在價格僵持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火上澆油式的調控政策發出了錯誤的信號,因為他提高了市場的漲價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