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無疑是“十二五”期間改革的重點。而1994年大稅改形成的原有財稅體制,在當前已經暴露出種種問題,有些稅收政策已經不利于進行這兩大改革。加速稅改無疑成為了“十二五”的主方向。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企業務必順勢而為,提早為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優化做好準備。
目前的稅收以流轉稅為主體,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征收這種稅收主要來自于生產和貿易企業。因此,政府及其官員關注的重點放在企業身上,財政也就異化成建設財政。這直接導致了眾所詬病的“GDP崇拜癥”。同時,流轉支出環節征收,對存量基本沒有觸及,這就使得富人的富裕程度和納稅程度不能匹配。收入分配體系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與此不無關系。為此,稅改的方向必然也會從流轉稅這樣的間接稅向財產稅這樣的直接稅推進。
目前大談進行收入分配改革,核心的原因還在于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避免影響到社會穩定。為此旨在縮小貧富差距的財稅制度會加快出臺。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新一輪提高個稅起征點進入倒計時。而更早的時候,國務院批準上海和重慶對房產稅進行試點,都很明顯證明了稅改的新方向必然是要向富人開刀?梢灶A見在未來不久的時間里,物業稅、遺產稅、奢侈品稅這些直接面對富裕階層的稅種完全可能開征。對于擁有相當較多財富的企業主而言,可以未雨綢繆地做好對這些稅種出臺的應對,實現合理的避稅。比如減少對不動產的持有數量,將資產合理配置到其他的投資領域,或者設立自己的慈善基金會等。
考慮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目前稅改的方向要圍繞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做推動。在這種主導思路下,推進資源稅制度改革,強化稅收促進資源節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作用成為必然。消費稅肯定會“抑大揚小”,環境稅、碳稅推出是時間問題。而在財政收入的支出中,肯定會補貼符合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產業,比如新能源行業和低耗能行業。這種稅改的方向,也提醒企業的發展必須和國家的整體戰略相結合,更早的進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升級的大潮中,從而獲得更多的財稅政策的支持,從而進一步加快企業的發展。
當然,盡管目前政府總體思路是要減稅,但考慮到中國目前各方面的開支較大,減稅不會廣覆蓋、大幅度地減,肯定會是階梯性、差異性的。比如對一些符合產業政策的高科技實現更優惠的稅收,對一些重點發展區域實現更優惠的稅收。這就需要企業家具有更強把握政策的能力,把握差異化的減稅方向,尋找自己最好的投資區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