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又開始漲了!
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國際油價飆升一度是國際財經領域最引人關注的事件之一。2008年新年伊始,國際油價歷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曾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廣泛關注。到2008年年中,紐約市場基準原油期貨價格更是一舉創下每桶147.11美元的天價。
但隨后,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一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國際油價瘋漲之后開始暴跌,到2008年底和2009年初,已跌至每桶30多美元。
過去近兩年,油價持續反彈,特別是最近幾個月,再次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關于油價的討論再次增多。
究竟誰動了國際油價?
目前,國際原油市場廣泛炒作利比亞局勢問題,雖然西亞北非局勢動蕩與國際油價上漲看似直接相關,但實際上炒作的成分居多。以利比亞為例,局勢動蕩所造成的原油出口損失已基本由全球第一大原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填補。
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發布的最新月度報告,2011年2月,利比亞原油日產量從1月份的157.9萬桶降至134.7萬通,減產約23萬桶;與此同時,沙特原油日產量則從858.9萬桶增至886.9萬桶,增產約28萬桶。近期,利比亞國內局勢更加動蕩,加上西方國家軍事打擊,該國原油日產量進一步減少,甚至不排除完全中斷,但沙特尚有每天生產三、四百萬桶原油的剩余產能,彌補利比亞損失應該不成問題。
至于西亞北非地區局勢問題,最重要的沙特目前形勢比較穩定,其他國家,如埃及、突尼斯、巴林、也門和敘利亞等國家,原油出口放在國際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再次證明,所謂地緣局勢動蕩,又一次成為了國際原油市場投資者推高油價的“一個說法”而已。
那么,從根本上說,國際油價這一輪走高,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
首先,世界經濟形勢好轉,是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的大背景。世界經濟在經歷了2009年的下滑之后,2010年已經走出衰退,2011可以預見將繼續保持復蘇態勢。目前,國際原油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但由于世界經濟相對于危機之中已有根本性好轉,各方普遍預期全球原油需求將小幅增加,這為當前國際油價走高提供了基礎動力。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廉價貨幣”政策制造了大量的流動性,這些資金在各種大宗商品市場涌動,不僅推高了國際油價,也推高了從農產品到基礎金屬在內的絕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而美國的“雙赤字”問題依舊存在,“美元指數”近期跌至一年來低點,也為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走高,提供了支撐。
基本可以斷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夜已經出現端倪的“高油價”時代,目前正逐步持久化。盡管存在一些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但總體來說,今后幾年,世界經濟總體持續復蘇的勢頭不會有大的改變,全球原油需求量小幅增長的態勢不會改變,美元總體貶值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全球范圍內通脹增大的壓力不會改變,而在這么多不變的因素背后,國際油價保持高位運行、在高位震蕩甚至在高位繼續攀升的趨勢,可能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