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導致的核泄漏事件,引發了全球對核安全的普遍擔憂,有的國家對核戰略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德國稱將暫停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劃3個月,并對所有17座核電站的安全性進行毫無保留的徹底檢查,并且暫時關閉7座建于80年代的核電站。實際上,美國在此前也曾關閉多處核電站。 與此相反的是,中國的核電工業,被環保部譽為“綠色經濟的希望”,還在大舉躍進。據統計,中國現有6座核電站13臺機組運行,此外還有12個在建的核電站,25個籌建中的核電站。根據“十二五”的核電規劃,到2020年的核電裝機規劃將提高到8600萬千瓦。未來10年,中國將要修建的核電站規模達到其他國家總和的三倍。不過,日本的核泄漏已引發中國反思核電建設,國務院近日稱將調整核電規劃,暫停審批新項目,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進步。 核電工業通常被冠以“綠色經濟的希望”,肩負節能減排的重任,再加上各地對電力的需求旺盛,引發近年來中國核能規劃大躍進。然而,能源需求再旺盛都不能成為漠視生命的理由,高耗能產業也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 鄰國的核災難,是教訓也是警鐘。如此龐大的核電發展計劃,是否對核電安全問題有足夠的考慮?以中國如此高的人口密度,是否在出現事故時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和應對空間?如此快速而迅猛地發展核電,在人才、資金、技術方面,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都希望得到有說服力的答案。 從選址上看,運行和規劃中的核電站多建在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這源于中國的電力負荷中心位于東南沿海,且具有豐富的水資源。意外的是,近年來四川、重慶、河南、江西等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也將規劃建站,讓人匪夷所思。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些臨近大城市的核電站,萬一發生核泄漏事故,可能導致成千上萬的人遭受輻射,這要求核電站的選址更為科學理性。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大規模擴張,原本規劃于郊區的危險化工區域,因為城市的迅速擴張而被層層包圍,近年來城市化工廠爆炸事件此起彼伏,危害鄰近住宅區的安全,頻頻見諸報端。城市化的擴張,同樣吞噬著原本受限的核電建設區域。1987年規劃建設的大亞灣核電站,所在地龍崗區曾被稱為深圳的“西伯利亞”,經過20多年的發展擴張,也成為擁有近200萬人口的大城區,核電站與人口稠密區的直線距離近在咫尺。而距離大亞灣一公里外,1997年規劃建設了深圳的第二座核電站嶺澳核電站。 核能利用如同一把雙刃劍,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核電安全更具挑戰性。日本地震所引發的核電危機,對中國未來的核電戰略調整,是教訓也是警示。對核電的無盡需求源自于中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才是遠離高能耗的正確途徑。 近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嚴重依賴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對電力、資源的需求步步推高,間接推高了近年來的核電大躍進。雖然當前不少地方提出轉變政績考核方式,然而地方政府對于經濟發展路徑具有強大的慣性和依賴性。在一些地方領導心目中,確保經濟增長數量是硬任務,利益驅動的地方政府加快了高能耗項目的上馬,所謂的節能減排也成了口號和形式主義。走高耗能經濟的發展路徑,不僅會使地方經濟難以為繼,還會對環境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害和污染。而以修建核電站來緩解能源緊張,無異于飲鴆止渴!長遠來看,中國應該逐漸以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代替核電。與其一味地建危險的核電站,不如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因為再多的資源,都難填粗放經濟的欲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