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部分奢侈品國內價格高于海外價格的問題將解決。
陳德銘所說的奢侈品主要是歐洲、日本的一些名牌奢侈品。其國內價格過高,原因可歸結于中國關稅高、高檔消費品分銷體制層次多、費用大以及物流成本過高等。筆者對此有兩點思考:一個是歐洲、日本一些奢侈品已經在中國加工制造,但是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卻遠遠高于國外。拿上述理由似乎難以自圓其說。另一個問題更加令人思考,在中國國內價格高于國外的商品何止奢侈品,目前中國大陸大部分商品已經貴過美國,汽油價格高于美國,商品房價格甚至要高一到兩倍,汽車等耐用商品也比美國貴,更加可怕的是,蔬菜、水果等日用消費品價格也在直趕美國,一部分已經貴于美國。
需要解決的何止奢侈品價格國內貴于國外?比奢侈品價格更急迫需要解決的是日常消費品以及汽車、住房等耐用品價格高于國外的現象。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痛苦轉型。出口受制于人民幣升值和國際貿易壁壘影響已經在下滑,出口企業普遍面臨不景氣的狀況;投資受到產能過剩、通脹以及經濟過熱的影響也已經難以為繼;技術創新和啟動消費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產業來分析,過去拉動經濟引擎的房地產和汽車,一個受到調控影響拉動力直線下滑,一個受到限購正在大幅下滑。買車買房雙雙受限,對經濟影響正在顯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在哪里?新增長拉動點是什么?正處于一個迷茫狀態,需要認真思考和對待。
擴大國內需求、啟動居民消費是根本出路也是當務之急,但形勢不容樂觀。央行最新調查顯示,85.8%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包括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及儲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傾向于“更多消費”,創下了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消費意愿下降,有社會保障不健全、收入增長慢的老問題、老原因,更有高物價、高房價的新因素,其中,高物價是主要原因。高物價不僅在影響百姓生活質量提高,而且正成為中國經濟痛苦轉型的攔路虎。因此,解決普通商品高物價問題比解決奢侈品價格國內貴于國外更加重要和迫切。筆者大膽預言,長期高物價特別是長期貴過美國的高物價可能毀掉中國經濟,可能影響中國政治穩定,可能使得政府失去民心。試想,居民平均收入是美國十五分之一的中國,卻承受著比美國還高的物價,這里面就包括一部分日常消費品,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如何敢大膽消費呢,又怎不制約整個消費啟動呢?
中國的高物價中生產成本并不高,到終端零售市場的畸高價格主要是流通成本推高的。流通成本中政府主導的高過路費和各種高收費,國有壟斷企業產品如高油價等是中國大陸高物價的主要推手。可喜的是,中央政府已經把控制物價、抑制通脹作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現在關鍵在于落實,在于執行力。更為關鍵的是,政府是否有勇氣拿自己主導的高過路費、高收費以及國有壟斷企業產品高價格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