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轉瞬之間,剛剛走出“陳黃之爭”的國美就再次被推向公眾輿論的焦點,成為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有欺詐行為的最大牌企業,揭出的問題包括國美員工違規騙取消費者贈品和現金卡,以及國美電器部分門店騙取以舊換新補貼。有關政府管理部門已經迅速跟進,北京市商務委在節目播出次日便調查確認北京國美電器公主墳店、西三環店和花園橋店存在導購人員違規提供家電以舊換新回收憑證行為,為此決定自3月17日起取消國美電器上述3家門店參與家電以舊換新資格,沒收北京國美電器家電以舊換新保證金10萬元;責成北京國美電器對所有在京店鋪進行自查和整改,并下發緊急通知,要求所有參與家電以舊換新企業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和規定,全面自查,防范和杜絕違規行為。剛剛重新奪取公司控制權的黃氏家族還來不及細細咂摸勝利的滋味,就不得不直面這場嚴重的公共形象危機。
應當承認,這次面對危機,國美反應堪稱迅速,次日便公告宣布北京國美已確認、核實并嚴肅處理了涉案相關人員,涉案銷售人員遭到清退并永久不得在國美錄用,違規門店涉及到的主任、店長及分公司相關主管、經理、總監等管理人員也受到了相應處分。但這場危機的余波必定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但對國美來說更重要的是,此案向國美及其大股東提出了一個問題:強調大規模鋪設網點的黃氏發展戰略目前是否具備全面展開的條件?
實事求是地說,黃光裕雖然有起家史不夠清白的“原罪”,以往的某些擴張決策也已被證實是失誤,但他的商業才能確實不錯,制定的先規模擴張后精耕細作戰略符合以往中國市場發展的規律。在市場快速發展時期保證規模占先,依靠規模創造企業發展所需成長空間,得以維持價格競爭力,店面根據不同市場需求開展精耕細作,提高單店利潤率、降低庫存、提高出貨量,加之決策和執行迅速,在20多年里國美常常能先人一步進入“無競爭”環境而迅速壯大,從而從一家小店發展成為中國大陸最大家電連鎖銷售企業,在全國幾百個城市擁有1200多家店面。而在2009年,國美電器門店數從859家銳減至726家,在海外市場的擴張速度也落后于競爭對手,這一點成為黃光裕和陳曉方面爭執的焦點問題之一,黃光裕方面強力主張繼續推行大規模鋪設網點的黃氏發展戰略,在“陳黃之爭”中得勝之后,重新強力推行黃氏發展戰略相信已被提上國美日程。
從中國市場未來發展前景來看,國美要維持行業地位,確實有必要增加網點數量,因為以往二三十年中國國內消費市場增長迅速,2004年以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速,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向更依賴內需拉動、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宏觀經濟政治環境又決定了中國消費市場還將在未來數年保持較高成長速度,甚至進一步提速。在這樣一個高速擴張的市場,一家零售企業當然有必要維持網絡擴張,問題是擴張的時機和能力。依靠國美目前的內部管理狀態和資本負債結構、融資能力,有沒有能力駕馭高速擴張戰略而不至于翻船?
從以往情況來看,與同業主要競爭對手如蘇寧相比,國美起初一度占據優勢,但在內部管理基本功方面有些先天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投入了大多精力玩弄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在內部管理基本功方面相應有些滯后。黃光裕東窗事發和隨后的公司內斗又進一步分散了管理層的精力,內部管理基本功補課做得應該不是太好。從此次騙補事件來看,根據央視報道,僅騙取消費者現金卡一項,天津市國美電器大港店員工最多時7天之內就可以套取30萬—40萬元之多,騙取以舊換新補貼更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絕非一日之寒,國美管理層卻未能及時發現并遏制,其內部管理的漏洞,由此可見一斑。倘若立足未穩,內部漏洞比比皆是,卻盲目極力擴張,其結果很可能是擴張的效益全部“跑冒滴漏”,最終令公司得不償失,甚至可能訇然倒地,不少大企業就是這樣終結的。
面對騙補事件敲響的警鐘,國美決策者是否該慎重考慮實施黃氏發展戰略的條件和時機呢?畢竟中國經濟和消費市場的高速成長還能維持好些年頭,不至于今年明年便“錯過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決策失誤卻有可能斷送公司本身,而不僅公司股東,眾多消費者和員工的利益也要求公司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