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瘦肉精喂出來的所謂瘦肉型“健美豬”,鉆過當地養殖環節的監管漏洞,進入販運環節。每頭豬花兩元錢左右就能買到號稱“通行證”的檢疫合格等三大證明,再花上100元打點河南省省界的檢查站,便可以一路綠燈送到南京一些定點屠宰場,無需檢測“瘦肉精”,每頭豬交10元錢就能得到一張“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有了這張證明,用“瘦肉精”喂出來的所謂“健美豬”就能堂而皇之地進入南京市場銷售。 如果沒有央視的報道,我們很難想象,法規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在現實中竟如此不堪一擊。監管防線如同紙糊一般,道理可能人人都能說出一大堆,但是最根本的問題,往往也是基礎性的問題。現試列幾條如下: 一是既然政府的監管力量跟不上,為什么還要批準那么多家定點屠宰廠?誰都知道,現在食品安全“多頭監管”漏洞大,效率低。目前,隨便一個省會級以上城市,生豬定點屠宰企業都不下幾十家,其中不少都是日屠宰生豬幾百頭的“準作坊”。既然管不過來,管不好,為什么不縮短戰線,少批幾家,選擇生產能力強、現代化程度高的大型企業,管細、管好呢? 二是在市場開放度與食品安全的平衡上,我們是否已經把握得很準確?數不清的事實證明,這些年我們在對食品市場“搞活”的同時,卻因為監管的力不從心而屢屢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市場開放產生了競爭,解放了生產力,這確實不假。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解放生產力決不是市場開放的最終目的,在瘦肉精、注水肉之類傷痛的久治不愈上,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對于遍地開花的小作坊,我們是否應該放在繁榮經濟與市場隱患的天平上,重新反思其價值呢? 三是市場利益關系對監管形成的沖擊,是否引起了足夠重視?一邊是瘦肉精泛濫成災,一邊是大型肉聯廠嚴重開工不足。而另一方面,真正的放心品牌肉進入菜市場,如果不買“回扣”潛規則的賬,就會受到沖擊,菜市場在權衡自身利益之下,反而會不歡迎放心品牌肉進場。而一個市場的興衰,又與所在區的財政稅收密切相關。區區豬肉市場,部門團體和個人利益之間形成了千絲萬縷的關系,作為政府,又該以怎樣的魄力和智慧來協調呢? 定點屠宰也出現瘦肉精,其中肯定存在“誰守法誰吃虧”的現實環境。那么,在監管上加大力度,加快創新,也就成了當前最緊迫的工作。食品安全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但是“強調”僅僅是個態度問題,要做出成效,還是要從基礎性問題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