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把穩定物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無疑,未來幾年內通脹形勢不容樂觀,高物價或將是高增長狀態下形影相隨的魅影。
過去兩年,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收緊貨幣和價格干預的政策,雖然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通脹失控的風險,但是宏觀調控政策短期特征過于明顯,而產生通脹的本源性因素則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如果不能從源頭上管理通脹,“十二五”時期,我們將不得不在應對通脹的過程中疲于奔命,由此錯失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增長質量的大好機遇期。
雖然本輪通脹周期與之前有較多相同點,但卻也存在一些新特征。美元泛濫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成本推進和需求拉動的跡象都十分清晰,貨幣超發、資產泡沫傳導、商品價格高位、能源價格改革滯后等因素,可以說是眼下物價不斷上漲的最主要原因。
但歸根結底,造成現如今通脹形勢日趨嚴峻的根源性因素,還是2003年之后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始終保持著近乎雙位數的高增長,同時貨幣政策幾乎就沒有“事實上從緊”過。尤其是2008年之后,天量信貸井噴所造成的巨額流動性泛濫,才是本輪通脹接近失控的根源。
目前,學術界討論最多的是過去十多年廣義貨幣飆漲了三倍,貨幣超發帶來通脹的邏輯鐵板釘釘。在經歷了長達近一年的貨幣漸漸收緊之后,貨幣供給再想維持在25%以上的高位似已不太可能,今年的M2增速已經明確下調至16%,與以往可左可右的表態也顯著不同。可以肯定,緊縮貨幣依然會是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主要工作。
但是,緊縮貨幣的力度和速度,遠遠趕不上貨幣增發的勢頭。縱使按照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M2今年增長16%(已經低于之前的目標17%和實際20%以上的增長,接下來不太可能繼續下調M2增速),如果五年后中國GDP達到55萬億,那么對應的廣義貨幣將由現在的72萬億膨脹到150萬億以上,可以想象,屆時資產泡沫會出現怎樣的飆漲,通脹又將如何?
時至今日,比貨幣超發本身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是資產泡沫向通脹傳導的趨勢。的確,流動性泛濫通過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吸收,能夠大大減輕消費品領域的價格上升壓力,無疑資產泡沫成為緩解通脹政策的一部分。可是,這只能存在于資產泡沫膨脹的初期,一旦泡沫堆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漸漸往消費領域傳染。比如,房價不斷上升,房租也跟著漲,那么餐飲店經營成本增加,于是菜肴價格必然上漲。這就是資產泡沫帶來生活成本、商務成本上升的簡單事實。加上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兩者疊加,就使得居民的生活壓力一再加大,進而倒逼工資不得不隨之上漲。這種“物價—工資”螺旋式上升的態勢,是央行主管們最頭疼的。房地產就是貨幣超發與通貨膨脹之間最重要的傳遞渠道。現在大家期待的只能是要么工資大幅上漲,要么房價大幅下行。
故而,“貨幣超發—資產泡沫—物價上漲”三點,其實是一條線,在前幾年可能這一邏輯還沒那么明顯,但是隨著近年房價屢屢暴漲之后,泡沫推升通脹的邏輯已經越來越明晰了。
這是持續十多年貨幣存量堆積的必然。尤其是近幾年天量貨幣成為常態,其實按照中國經濟自身需求和過往經驗值來推算,超過5萬億年度新增貸款就可以稱之為天量信貸。對應的是2009年貨幣供應增速是30%,超出名義GDP增速20個百分點;2010年貨幣供應增速是20%,超出名義GDP增速7個百分點。這絕對是歷史上最寬松的貨幣環境時期。
認清楚了這點,那么治理本輪通脹就不單單是收緊貨幣那么簡單了。況且“真”收緊貨幣所需要的大勇氣、大智慧,并非輕易就能擁有。歷次通脹周期,宏觀調控都很艱難。當前貨幣形勢錯綜復雜,當務之急一方面是緊貨幣,但另一方面必須兼顧擠掉泡沫,兩者缺一,通脹都不可能得到控制。
問題是,雖然治理通脹的政策異常堅定,相關文件論述十分清晰,只是一旦回到真實的經濟運行,一遇到實際問題,只要稍一推演,我們就會發覺,要馴服通脹實在不容易。長期以來,每逢地方政府換屆,總會掀起一波“燒錢”浪潮,通過新建各種基礎設施和經濟開發區等容易帶來GDP的項目,先把政績做上去再說。從目下不少省市宣布五年內實現GDP再翻番,再造一個某某省的口號可以預期,整個“十二五”時期,將掀起新一輪的基建高潮。如果GDP沖動的慣性思維不改,縱使目標值已經降至7%,恐怕也難獲得高質量的低增長以及低通脹。
就像管住了溫度計并不等于能管住氣溫一樣,遏制住CPI,并不等于就遏制住了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