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消費者對糧價一定程度的上漲,要有寬容的心態,因為農民的生產成本在上漲,不可能不讓糧食漲價,一定不讓糧價上漲,農民種糧沒有積極性,影響更大。糧價會有一定上漲,所以消費者一定要寬容。(《廣州日報》3月13日) 糧價上漲,糧食更值錢,理論上看對農民增收可能更為有利。但是,過去類似現象往往表明,在現有糧食價格秩序未能理順、中間環節過多的情勢下,糧價上漲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輸入性上漲”——往往受種子、農藥、化肥、薄膜等價格大幅上漲影響,農民要想從上漲的糧價中分享到可觀的利潤則顯得十分困難,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糧價上漲農民積極性反倒下降的反,F象。 不錯,今天大多數地方的農民早已告別了溫飽問題,但他們不再滿足“肚兒圓”,同城里人一樣,擁有一顆致富、追求幸福之心,他們并不怕那些苦活、累活、臟活,能夠左右農民種田積極性的因素,歸根結蒂在于投入與產出是否對等。僅就此輪糧價上漲看,既因種子、農藥、化肥等硬性成本上漲幅度較大,也有運輸成本走高,農產品中間環節過多,消蝕太多利潤等因素,更有外出務工收益的現實比照。如果農民年復一年只能分享糧價里的小額利潤,看似形勢對農民有利的糧價上漲現象,實際很難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 擺在眼前的現實是,相當一部分農民收益的增加,并非因為種田這個“第一職業”。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9元,比上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對此,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分析指出,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首先得益于工資性收入增長,其次才是受糧食、蔬菜、棉花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漲較快的影響。(新華網2011年2月4日)這意味著,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方向依舊是外出務工,盡管糧價持續上揚,作為“第一職業”的種田,并沒有擔當起對應的收入大項角色。也難怪,一些農民調侃種田“只鍛煉不賺錢”。 陳錫文要求公眾寬容糧價上漲,理論上當然沒什么錯,但怎樣讓上漲的利潤,更大限度地流向種田的農民,讓農民從上漲的糧價中獲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可以肯定,倘若農民種田收益不足以同外出務工形成明顯競爭優勢,遍布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便不可能消亡,而糧價上漲也未必就會轉化為農民增收的福音。只有站在農民增收的角度,換位思考,倒逼糧食定價機制,消除過多中間環節,還利潤于農,農民種田才可能走出“只鍛煉不賺錢”的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