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已成當今經濟社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而備受社會關注,在收入分配問題中,行業收入差距又是突出現象,以至于有媒體報道“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最高達15倍”。根據這種說法,2006年至2007年的行業工資差距,日本、英國、法國約為1.6至2倍,德國、加拿大、美國、韓國在2.3至3倍之間;而中國證券業作為收入最高行業,2009年平均工資水平是收入最低行業的15倍;如果把證券業歸到金融業一并計算,行業差距也高達6倍。
可以肯定,上述說法是有缺陷的,將按大行業比較與按細分行業比較混淆了,而越按細分行業比較,差距越大。據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的研究結果,按大行業劃分,2009年,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70265元,最低行業是農林牧漁業,14911元;相差4.7倍;相比之下,1998年職工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4528元),最高行業是金融保險業(10633元),相差2.35倍。按細分行業比較,2008年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證券業是最低的畜牧業的15.93倍,且細分行業的15倍差距是歷史峰值,目前已呈現下降趨勢。
我國行業間工資差距的確比較大,但并非全球第一。看看美國、歐洲金融業高薪在剛剛過去的次貸危機中引發的國際性爭議和在他們本國的民憤,便不難明白這一點。不考慮各國產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的不同,把西方國家當作最理想狀況的標準,然后用于衡量中國,這是當下我國社會流行的思維方式誤區,也是亟須擺脫的思想枷鎖。我國合理的行業收入差距,可以肯定比目前的發達國家要高一點,這是由目前還處于趕超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盡管如此,行業收入差距過大仍然是我國現實存在的問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過大的行業收入差距?根本原因是勞動生產率差距和勞動條件不同,以下因素又令這個問題變本加厲:
——開放經濟的影響。中國目前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西方,而某些與外部市場接軌程度較高的行業、其員工在國際間流動性較高的行業工資水平率先與西方市場接軌,與外部市場接軌程度較低的行業、其員工在國際間流動性較低的行業工資水平則接軌甚慢;因為前一類行業不給予高薪就難以保留其員工,后一類行業則無此壓力,甚至本身就是西方產業為尋求低成本轉移而來的。看看改革前期外貿部門和涉外部門的高薪,以至涉外導游、的士司機成為當時令人眼紅的高薪群體;看看金融部門開放度提高之后的高薪;看看這些年來IT行業的較高薪酬,便不難理解這一點。
——市場行情變動引起的階段性現象。近年來資源性行業收入、利潤和員工薪酬顯著增長,以至于在目前中國內地人均GDP最高的鄂爾多斯,多年來堪稱旗幟的鄂爾多斯集團一度受困于嚴重的員工流失,因為不少員工為獲取高好幾倍的薪酬轉投當地煤炭企業。2009年初筆者走訪了鄂爾多斯集團和從事煤炭采掘的伊泰集團,據兩公司高管介紹,前者車間一線工人月薪1400至1500元左右,后者2008年員工平均年薪8萬多,一線職工月薪萬元者不乏其人。而資源開發行業目前的高薪有一部分是對采礦部門危險、勞累的補償,還有相當一部分是2002年以來初級產品牛市的結果。
——行業壟斷,如房地產、水務、煙草等行業。近年來輿論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失衡反映較大,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編輯出版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8)》也稱,行政性壟斷行業收入有三分之一是靠各類特許經營權獲得的。
——灰色乃至黑色經濟成分。
無疑,改善中國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應從一次分配做文章。而在應對、調整行業收入失衡問題時,我們又需要針對其不同成因而相應采取不同措施。經濟全球化引起的行業收入差距、市場行情變動引起的階段性現象,不是我們要過度反對的,那樣做只會導致經濟發展停滯,最終大家受損。對于行業壟斷造成的行業收入差距,有一部分是要反對并努力解決的。之所以說是“有一部分”,是因為某些行業壟斷是為了更高目標或自然因素而必須實施的,如水務(自然壟斷)、煙草(低成本獲取財政收入并迫使嗜好者為此種不良嗜好支付相應社會成本)等等。為此,我們不得不承擔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既然如此,破解行業收入失衡該如何措手?筆者認為,先要調節行業內收入分配差距,在此基礎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努力提高收入落后行業勞動生產率,這是根本途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最佳途徑是推動低收入者更快提高收入,而不是迫使收入較高行業勞動者向低收入行業看齊。二、提升產業結構,讓先進產業部門能容納更多就業。只要生產率高的先進產業部門能夠容納更多就業,即使行業收入差距沒有縮小,從整個社會來看,收入分配格局也改善了。三、對某些壟斷性行業薪酬水平實施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四、對某些因行情變動而受益的高收入行業實施一定程度的調控。但這也會帶來一定副作用,因為這類行業波動性較強,在其步入牛市階段抑制其收入,相應的也就獲得了一種隱含的權利,即在落入周期性低谷時向政府索取一定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