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們被過剩勞動力安置搞得焦頭爛額。如今,2004年發端于東南沿海的“用工荒”正以急速向全國各地擴展。3月8日,人保部部長尹蔚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用工荒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蔓延,同時今年城鎮大概需安置勞動力為2400萬,其中青年學生加起來近1400萬,同時農村依然存在還需繼續轉移的大約800萬左右富余勞動力,勞動力市場總體呈供大于求格局。 中國有8億左右的勞動力總量,因此不能僅憑人保部提供的3000萬待就業人群就斷言中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殊不知,如此龐大的就業基數,區區3000萬待就業人群權可作為充分就業下摩擦性、結構性失業的正常狀態,而非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之理據。而且當前風卷全國的用工荒強有力地反證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說難以成立。 縱觀工業革命后世界各國就業情況,出現真正用工荒等問題的時期主要集中于美洲大陸。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發和新大陸的發現,導致美國出現勞動力不足問題,且美國的用工荒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至少1860年代的美國南北戰爭后,美國還未能有效改善勞動力緊張問題,典型的例證就是當時南方奴隸主曾開高工資網羅獲得人身自由的黑奴,但在自由與經濟激勵面前,美國黑人選擇了自由而拒絕了高工資的誘惑。此外,兩次世界大戰也造成戰后較長時間的用工荒。 顯然,當前中國既無戰爭所帶來的非正常人口傷亡,也無1960年代大饑荒期間那樣的人口折損,中國未出現典型的人口斷層現象。因此,借助劉易斯拐點來解析當前中國用工荒現象,并不足取。 其實,不論是當前用工荒問題,還是30年來勞動力供過于求,在理論上都是基于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即經濟增長源自資本積累和要素投入。這是至今經濟學家依舊爭議但卻越來越明朗化的經濟增長秘密問題命題。自索洛修正了其經濟增長模型,以索洛剩余來引發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秘密之新思考后,當前經濟學界不論何種派系,都認同了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主要作用。因此,若基于新經濟增長理論,原來所謂的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和當前用工荒都是只不過是勞資利益博弈的問題。 具體而言,若制度環境更有助于提高資方在博弈中的地位,那么資方可以獲取TFP增長所帶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經濟增長收益,直接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的邊際工資,使勞動力市場的邊際工資偏離實際均衡值。改革開放30年來,資方利用其在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有利地位和市場獲取信息之優勢,穩固地保持了勞動力價格長期偏離實際均衡值,直到近年來隨著知識結構、個人訴求等優于前輩的新生代農民工成為主流,勞動力價格長期偏離均衡值的問題才得以緩解和改善。 同樣,若制度環境有利于勞動力在博弈中的地位,那么工人就可獲取TFP增長所帶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經濟增長收益,甚至可以使資方投資收益偏離實際均衡值。當前歐盟和美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一問題。如美國三大汽車生產商就一度受制于龐大的工會壓力而陷入困境,導致除福特之外的兩家汽車商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同樣,歐盟法律賦予工會較大的權利,嚴格要求企業不能隨便解雇雇員,導致歐盟的企業長期以來面臨較重的勞動力成本壓力。希臘等“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日益扭曲的經濟產業格局以及私人部門活力的長期低迷,都客觀上佐證了強化工會權力的制度安排給整個經濟帶來的系統性損益。 毋庸諱言,正是中國長期以來在分配制度、勞動力市場制度等經濟制度層面偏向于資方,導致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內需承載力有限等問題。勞動力在當前制度框架下處于不利局面、導致缺乏一個激勵人力資本創新的機制,使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難以走出低端制造之宿命。同時,當前外需不確定,國內經濟過度依賴資本密集型投資如高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經濟增長越高,經濟增長轉換為居民福利的通道愈逼仄。同樣,當前經濟內外失衡,導致了巴薩效應在中國的變異,即在人民幣匯率長期偏離均衡值下,由于經濟增長主要的收益方聚集于企業和政府,該效應表現為資產價格泡沫為主而非通脹為主,直到近年來資產價格泡沫風險過大,抬高了參與方的風險溢價偏好,巴薩效應才逐漸在通脹領域獲得體現。 由此可見,除非一國勞動力市場出現顯著的非正常折損,否則一個經濟系統能容納多少勞動力和人口,是一個無需爭辯的自然狀態,不存在各個行業勞動力供大于求或供不應求等問題。 為何改革開放初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我們認為,一則源自長期以來農業處于哺育工業的不利的政策與制度格局,使農業勞動力回報低下,存在轉移動機;一則工業承接了國際技術外溢,迅速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在當時加工制造業等貿易部門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比務農更大收益下,大量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然而這種過度的轉移使農村自1990年代末期就出現了農村勞動力匱乏,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主要為老人幼童等問題。這充分顯示1990年代學界倡導的廉價勞動力實際上是貿易部門對農業資源的抽離。 因此,改革開放以來的廉價勞動力潮涌并非市場狀態下的勞動力過剩,而是政策性、制度性所帶來的勞動力非市場化造成的結果。同樣,當前用工荒,本質上是勞動力市場對長期以來勞動力價格偏離均衡值的自發修正,即勞動力通過用腳投票來表達其利益訴求。這是新生代農民工知識結構提高、識別能力增強背景下,對勞動力市場價格進行重新博弈的可喜且理性過程。至于當前失業集中于大學生,農民工反而稀缺,顯然與近年來大學擴招造成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工種結構的扭曲有關。因此,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反映出的問題不是勞動力的供大于求,而是中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所面臨的轉型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