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指出,今年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十二五”期間,如何發展壯大中國證券市場,也成為兩會委員代表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在“十二五”期間,落實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同時,如何改變證券市場發展滯后、打造一個與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相適應的證券市場,應該成為人們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中國證券市場僅僅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用了一百多年時間才走完的路程。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自2005年開始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管理層對市場進一步加強了一系列制度化建設,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程度明顯提高,市場規模迅速發展壯大,市場的融資功能也明顯得到增強。根據滬深證券交易所網站提供的數據,截至2011年3月7日,滬深兩市總市值達到284197億元。另據傳媒報道,2010年,共有531家公司在A股市場融資10275億元,25家公司發行債券共融資603億元,融資規模創出歷史新高。 雖然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和中國“全球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相比,依然還不夠大、不夠強,不能與之相適應。 首先是A股市場規模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和2010年中國接近4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相比,A股市場28.4萬億元的規模還比較小。證券市場規模較小,是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國企業融資,超過一半以上依然依靠銀行貸款,尤其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A股市場中的中小企業和創業板近年來發展很快,這兩個板塊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以目前的規模來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依然不具備直接融資的渠道。 其次是去年以來A股市場走勢明顯較弱,與經濟形勢不相稱,不能發揮證券市場“晴雨表”的作用。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長了10.3%,但上證指數全年下跌了14.3%,不僅不能反映中國宏觀經濟的成長,而且遠遠弱于仍然未能擺脫國際金融危機陰影的歐美國家的股市的走勢。A股市場走勢的疲軟,也使廣大投資者不能分享到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成果,甚至還蒙受了投資上的損失,挫傷了廣大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的信心和熱情。 證券市場所處的金融業,是服務業的子行業,提高服務業比重是“十二五”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乘著東風,中國證券市場理應做大做強。努力打造一個和中國經濟地位相適應的證券市場,使其更好地為中國經濟服務,為廣大的企業服務,為廣大的投資者服務,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市場參與各方應該及時轉變觀念,改變市場“重融資,輕回報”的傾向,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和資金參與,扭轉市場弱勢,使市場走勢能夠反映中國經濟的成長,使A股市場投資者能夠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成果。 證券市場具有融資投資、優化資源配置、資本價格發現三大功能,這三大功能缺一不可、不能偏廢。但A股市場一直存在“重融資,輕回報”的傾向,部分上市公司只講融資,不講回報股東;部分上市公司哪怕業績再好,其分紅也少得可憐。這種傾向,造成市場投機風氣很盛,散戶虧損明顯。水可載舟,亦能覆舟。投資者如果長期不能在A股市場獲得回報,勢必撤離這個市場,從而導致資金的流失。要改變這種局面,一是在擴容的時候要更多地考慮市場承受能力;二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應該和其歷年的分紅表現掛鉤,對那些不分紅或者少分紅的公司,應該不予再融資。 其二,要繼續加強和完善證券市場制度建設,堵塞漏洞,使制度更合理、更有利于長期健康發展。 目前新股發行制度正在繼續征求意見,去年以來新股發行存在的高市盈率、高股價、高超額融資的“三高”現象廣受市場詬病,在發行制度改革當中,應從制度層面糾正這一畸形現象,使發行制度更合理、更可持續發展。 其三,要繼續完善和豐富多層次的市場體系,使證券市場層次更豐富、功能更完善、投資渠道更寬廣。 債券市場是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短板,應該充分重視這一問題,積極發展壯大債券市場;國際板、新三板在適當的時機推出存在其必要性;B股市場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是一個股權分置的問題,或者與A股接軌,或者由公司回購,應該盡快予以解決;期貨市場存在進一步開拓的空間,股指期貨市場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品種也有待豐富。 打造與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相匹配、相適應的證券市場,是一個宏偉的理想,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參與各方都要為之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