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拢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實施全口徑監管,研究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新華網3月5日) 這是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所做出的明確安排。誠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地方政府的自主權限將有所擴大,在地方政府負債方面也將得到部分松動,從目前分稅體制的現實來看,未來幾年在地方政府債務方面將采取中央與地方共擔的形式。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人士近期表示,《預算法》修訂將于今年4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若順利通過三次審議,最快將在8月公布。我國將繼續完善中央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制度,并研究探索由地方政府自主發行債券的可行性。而依照修訂后的《預算法》將賦予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權利。 財政部相關人士也在2月28日向外界表示,部分東部發達省份可能嘗試介于中央代理發行和完全自主發行的過渡形式,即在《預算法》尚未修訂的情況下,由中央規定發債規模,甚至利率區間,讓部分地方政府自行在市場發債,主要是通過這種嘗試,讓地方政府熟悉發行程序。目前實施的《預算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09年和2010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出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務院曾特批中央代理地方政府發債,兩年累計發行4000億元。 其實,從根本上看,促使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做出調整的原因就是在現有的分稅體制下,地方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通過土地出讓等建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財政發展模式,從而基本上繞過了中央政府的財稅限制,尤其是以地方融資平臺為代表的地方政府融資,使得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中央的監管,導致監管層難以實現有效監管。銀監會的數據則顯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平臺貸款余額約7.66萬億元,截至8月底,又下降到7.38萬億元。而據相關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余額達到12.5萬億的規模。可見,目前對地方政府債務的負債水平,根本沒有一個實際數據。為進一步摸清地方融資平臺的規模,銀監會等部門作出了一系列調查,以及建議提高融資貸款的撥備率以應對不良貸款給金融機構帶來的風險。然而,在貸款撥備率不斷調高的同時,地方融資平臺的還貸款能力并沒有提高,而且明顯不足。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宏觀調控整體上將進一步回歸穩健的狀態,政府投資在經濟發展中將進一步縮小,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進行積極轉變。但是從目前各地提出的“十二五”規劃來看,地方政府的投資驅動力還將使得其負債水平進一步上升。而中央在著眼于整體經濟結構性的轉型背景下,必然要對目前的財稅體制做出改革,進一步放寬地方政府負債的權限,使得地方政府進一步轉向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