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央年初到現在所推進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讓我們感到政府在遏制通脹、扭轉產生泡沫危險的資金流向問題上,會打破以往年初力度輕,年末力度強的思維慣式,繼續保持強勢的執行力度。但是,由于內外環境的不確定,也要避免宏觀調控政策用力過猛或執行時機的失誤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即遏制了通脹和資產泡沫現象的同時,經濟活力也隨之而去的可能性。這會給這兩年中國政府所取得的內外有目共睹的救市效果蒙上厚厚的陰影,增加未來經濟刺激的成本和效果。為此,如何認識內外經濟的不確定性,找到一個合理有效的發展經濟而又能防范通脹與泡沫的政策組合拳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給中國經濟造成負面沖擊的外來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環境出現意料不到的動蕩,比如,目前中東、北非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就會影響全球市場對未來經濟的預期和由此可能產生的偏激行為,瘋炒油價就是近期值得關注的波及效應,讓它蔓延下去,就會給剛剛復蘇的世界經濟增添很大的麻煩。再就是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景氣度出乎意料的向上好轉,也就是政府和企業的投資產生了合力效果,形成了良性互動的作用,三是金融危機后經濟大國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存量問題,比如,財政赤字、貿易收支失衡、擁有大量外債的機構入不敷出和匯率升值問題等,因為某個事件由頭而使這些問題突然激化,再加上應對這類全球化問題上國際協調能力較弱,那么,很容易引起內外市場的過度反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式的放大效應。
其次,中國經濟自身的不確定性也不能小視。一是通脹壓力。尤其是對于人均收入基數低、貧富差距又大的中國而言,承受無論是輸入性通脹原因,還是我們自己貨幣超發,或流動性管理缺失所造成的通脹問題都是非常有限的,這對社會和諧以及內需培育都將產生十分不利的作用。二是結構調整壓力。這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三是市場摩擦增大的壓力。近期,民工荒、漲薪潮的社會現象已經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總之,在當前不確定的內外環境下,治理通脹和泡沫更需要科學發展觀。蠻干和單干(只依賴貨幣政策來治理通脹的做法)都會讓政策效果適得其反。事實上,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并針對當前中國通貨膨脹的特點,需要重視以下三大配套的政策環節:一是貨幣政策的數量調整(利率、匯率政策為輔)和制度建設結合的宏觀調控方法,二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和導入正確的激勵機制保證下產業結構升級的產業政策,三是強化政府決策部門的政策協調和學術部門研究成果的社會普及工作。
比如,第一個政策環節主要是控制可能出現的金融泡沫對物價水平的影響,第二個政策環節主要是起到提高實體經濟部門收益率的效果,以降低由于過剩的流動性涌向金融部門而可能造成通脹壓力,第三個政策環節的側重點則放在影響大眾合理預期的形成機制上。但是,上述每一類政策的有效實施都會影響其他兩類政策的實施效果。比如,如果能有效控制金融泡沫,資金就會流向生產效率較高的產業部門,才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提高人們實際的收入水平,從而也就會降低因為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所可能造成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當然,實體經濟部門收益的提高,若能夠和人力資源的投資結合在一起,那么,實體經濟增長就會給予人力資本足夠高的回報,也就可以把優秀人才留在實體經濟的體系中,于是大眾對通脹的預期就會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狀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一局面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當然,所有這些政策的有效實施,都是基于大眾對政策體系的信賴和準確的理解,為此,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都應該肩負起宣傳和正確詮釋政策效果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