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財政部近期向各級財政部門發出文件,要求推進基層財政專項支出預算公開,特別提出重點公開涉及民生方面的教育、衛生、住房保障等的財政專項支出。(《新京報》2月16日)
財政的錢來自納稅人,用之于老百姓,公眾對于“錢怎么花,效益如何”擁有知情權。尤其隨著近年來我國政府財政收入連續高速增長,財政支出規模迅速擴大,社會公眾對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益日益關注,預算公開成為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2007年通過的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將“財政預算、決算報告”和“財政收支、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列為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在去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鄭重承諾:政府支出要公開透明,民主監督,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
2009年10月,廣州市財政局在網上全部公開當年114個部門的預算;2010年3月,國土資源部率中央部委之先公布部門預算……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地方和部門公開“曬賬本”,預算公開已然成為大趨勢。如今,財政部下文要求推進基層財政專項預算公開,國人所期望的政府預算公開夢想即將照進現實。
不過,預算公開只是第一步。政府預算的改革目標是建立公共預算,這就要求公眾不僅對預算支出有知情權,還要有參與權和監督權;不僅要知道政府的錢是怎么花出去的,花到哪里去了,還要能評頭論足,參與和監督預算支出。公開固然是好事,但公開不等于透明。如果對于社會公眾來說,相關部門的預算公開之舉未能讓人感受到政府信息的真正透明,則這樣的公開在意義層面還會打折扣。
從目前各地情況來看,預算公開離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太籠統”、“看不懂”成為備受詬病的兩大癥結。從國土資源部公布的部門預算來看,在公眾所關注的資金支出方面,都只籠統地公布了使用的方向,而公眾無法看到其具體的用途,為什么需要這么多錢、做了什么事情,都無法看出來。廣東等地人大代表在審議預算報告時,普遍遭遇報告專業性過強的尷尬。專業的表述、復雜的圖標、紛繁的數據,讓多數非財經專業出身的代表如墮五里霧中。
預算公開只是手段,不是目標。預算透明,功夫更在公開外,即群眾參與和監督帶來的良性互動。倘若公開只是簡單的報賬,甚至是一筆糊涂賬,監督自然無從談起;如果相關部門只是把信息發布了之,對市民的意見和建議不聞不問,則公開只會流于形式。因此,預算公開應該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盡可能做實做細,真正讓百姓看得懂,理解透。不僅事關民生利益的教育、衛生領域要公開,群眾普遍關心的“三公消費”等政務開支也要公布于眾。
同時,預算公開不能只是部門的“傳聲筒”,更要成為政府與群眾交流的“雙聲道”。在預算編制之初,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在人大審查預算草案時,公開邀請群眾參與;預算案公開之后,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公開透明,進而讓公眾參與到預算中來,是預算管理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納稅人是財政資源的創造者,政府是財政資源的分配者,公眾和政府的目標與訴求通過預算公開達成了一致,隨之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將遠遠超出狹義的財政范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