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外交部近日聯合發出《關于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管理在華舉辦國際會議。《通知》規定,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精簡國際會議,嚴格控制會議規模,堅決糾正國際會議規模越大越好的錯誤認識;凡涉及申請財政撥款的,會議經費須納入預算管理;主辦方不得在會議內容之外為外賓安排接待服務,不得為外方全額支付經費的會議另外安排經費補助。 上述《通知》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在華國際會議的審批管理和經費預算約束,遏制鋪張浪費現象,懲治“會議腐敗”(有關人員拿回扣、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等)。 對“會議經濟”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難想見:除議題多少與國際內容有關,及部分參會者為外方人員外,在華國際會議與國內會議沒有根本不同,甚至與一些地方和部門赴境外組織的“公務會議”也沒有根本不同。只要是按“中國特色”的會議模式運作,都難免鋪張浪費,也都可能存在“會議腐敗”的空間。而且,會議規模越大、檔次越高,鋪張浪費的現象可能越嚴重,“會議腐敗”的空間也越大。 因此,關鍵是要加強審批管理和財政預算約束,并按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將會議的議題、議程、成果、經費使用等內容全面公之于眾,接受監管部門、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的監督。 不過,與國內會議相比,在華國際會議由于要邀請外方人員參加,就存在如何接待外賓的問題。財政部、外交部的《通知》要求加強會議審批和經費約束,與這個問題有直接關系。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在組織國際會議時,對外賓不但會務費、往返交通費、食宿費全免,而且還贈送禮品、紀念品,安排公款觀光旅游,可謂極盡厚待之能事。如此慷納稅人之慨,大肆向外賓擺闊,反映了會議組織者包括一些官員在對外交往問題上的錯誤認識。對此應當認真辨析,嚴肅糾正。 中國與許多西方國家的國情不同,這在公務活動包括組織各種會議過程中也有突出體現。幾年前,中央電視臺播出中國北方某市市長與美國雷特蒙德市市長愛文的對話,兩名市長都邀請對方訪問自己所在的城市。中國的市長非常慷慨,主動承諾對方訪華的費用全由中方承擔;美國的愛文市長卻非常“吝嗇”,表示她無法承擔中國市長訪美的費用,因為這筆錢不在她的辦公經費之列,她的辦公經費來自市民的納稅,每一筆開支都必須對市民負責。愛文市長并非沒有擺闊的實力,但制度不允許她這樣做,而且她認為毫無擺闊的必要。相應地,中國官員花納稅人的錢向外賓擺闊,不過是“熱臉貼在冷屁股上”,注定不會有對等“回報”。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來華參加會議或訪問的外賓,大多來自比中國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千萬不要以為他們見識淺陋,會對中國人的擺闊信以為真,會被“中國闊”震撼得目瞪口呆。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這方面的先例。史載隋煬帝大業六年,“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先命整飾店肆,檐字如一,盛設幃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給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當年隋煬帝弄虛作假的伎倆沒有騙過外邦胡客,如今一些地方和部門打腫臉充胖子擺闊裝大,其虛弱本質只會在外賓面前暴露無遺。 去年《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提出“把國際會議挪到窮地方去開”。文章說,很多老外并不看重什么五星、四星,他們更愿意到中國的偏遠貧窮地區走一走,老外到這些地方去參加國際會議,既有利于帶動當地經濟,也使外國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真實全面的中國。盡管未必要把所有的國際會議都挪到窮地方去開,但這不失為一個改進在華國際會議會風的好思路。這樣做并不是向外賓“裝窮”,而是為了向外賓展示中國更豐富、更立體的內容,在世界上樹立一個真實、豐滿的中國形象。 放棄無謂的矯飾,走出擺闊的誤區,以在華國際會議為平臺,以真誠的心態向世界敞開胸懷,這才是外賓最能理解也最歡迎的待客之道,也是最能體現中國人的恢弘氣度和天下觀念的交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