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仍有歐洲國家受到債務危機困擾,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歐債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或引發全球性衰退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2010年歐元區經濟保持了2009年以來的緩慢復蘇勢頭,預計2011年歐元區經濟仍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 盡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存在進一步加深和蔓延的可能性,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較小。首先,全球已積累了一些解決主權債務危機比較成熟的經驗。只要政府不宣布解散,不賴賬,主權債務違約風險還是非常低的。其次,危機主要源于歐洲內部,無論從杠桿的程度還是銀行系統內所涉及的資產規模,都遠遠小于美國次貸危機,擴散力比較有限。同時,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國經濟規模較小,只要德法等大國保持穩定,對歐元區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再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等機構及時介入,應對危機效果比較明顯。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后,有評論一度認為,歐元區已走到十字路口,歐元將消亡。筆者認為,盡管歐元正經歷大跌,但歐元區不會走向解體,2011年甚至還將迎來愛沙尼亞的加入,歐元仍將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歐元在走向國際儲備貨幣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危機,美元在走向國際儲備貨幣過程中就多次發生危機。歐元區通過結成共同體的方式獲得與美國相當的經濟實力,具有經濟基本面支撐。歐元區還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僅德、法、意三國黃金儲備之和就與美國的黃金儲備相當,這是歐元能渡過危機的重要基礎。另外,歐元貶值為歐元區經濟走出危機提供了一種自動機制。歐元貶值能夠增加歐元區出口,改善歐元區經濟。同時,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主要以歐元計值,歐元貶值能減輕其債務壓力。近期歐元區決定在歐元區國家創建一只永久性救助基金,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深歐洲一體化進程。 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后續影響迫使歐元區成員國普遍實行緊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經濟復蘇。但總體來看,2010年歐元區經濟延續了2009年以來的復蘇勢頭,2011年歐元區經濟仍將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從經濟先行指標看,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自2009年底以來一直保持在50以上,顯示歐元區經濟處于擴張狀態。2010年10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4.6,服務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3.3。歐元區16國經濟景氣指數持續上升,2010年7月至今一直超過100,2010年10月為104.1。消費者信心指數則仍保持在負14左右,表明歐元經濟增長仍不會過快。 當然,歐元區各成員國經濟發展仍很不平衡,貨幣政策不承擔經濟增長任務,主權債務危機要求歐元區成員國繼續削減赤字、緊縮財政。從這些因素看,歐元區經濟不會有很快的增長,預計2011年歐元區經濟可能實現1.5%左右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歐元區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1.7%和1.5%,認為歐元區內德國經濟形勢最好,法國經濟平穩增長,意大利其次,預測德國2011年經濟有望增長2%,法國或仍保持1.6%的增長率。意大利兩年內均增長1%。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最新發布的經濟預測中都估計歐元區2011年經濟或能增長1.7%。 歐盟已成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歐元區經濟的波動無疑加大了我國出口增長的不確定性。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意味著很多歐元區國家今后將采取更嚴厲的政策緊縮,經濟增長將放緩,進口需求減弱。美國等主要國家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盟也是受損者,我們理應加強與歐盟合作,協商降低貿易壁壘,簽訂雙邊出口協議,穩定雙邊貿易。 因為歐洲國家制定縮減財政支出計劃,部分從事基礎研發和產品設計工作的企業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資金困難。我們大可利用這一契機,大力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并購歐元區內相關從事裝備制造產品設計與研發的企業,在操作上可通過發行財政特別國債,從我國超額外匯儲備中置換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建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特別基金”,用以支持有一定研發能力的國內裝備制造企業收購歐洲相關國家的裝備制造產品設計和研發機構。 歐元是歐洲與美國爭奪國際金融霸權的產物,改變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單極格局,有利于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朝多極化方向發展。長期來看,歐洲將繼續與美國進行大國角力。繁榮穩定的歐洲有利于保障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我國應繼續支持歐元區經濟和歐元穩定發展,比如積極支持眼下歐元區發行的“聯合主權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