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掙錢,天經地義!你拖欠工資就沒有良心!”人社部一位同志的疾呼言猶在耳。而更鼓舞人心的,是各地各部門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切實行動。自去年以來,人社部等四部委組成聯合督查組赴津、冀、遼等10個省份檢查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北京市為3.9萬名農民工追發工資1.7億元,新疆各級工會清欠農民工工資5.3億元,江西兩個月內為5萬多名農民工追回工資及賠償金逾7500萬元……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欠薪企業數量、涉及勞動者人數和欠薪金額,都比往年下降。 但也應該正視,臨近年關,欠薪現象仍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個案時刻警醒我們,雖然經過集中整治,大面積的欠薪現象已得到有力遏制,但破解這一難題依然需要艱苦的努力。 表面上看,欠薪問題屬于勞資糾紛,但問題的解決,往往不像勒令企業老板立馬給錢那么簡單。事實證明,每一份工資要進入農民工的腰包,并不容易。以欠薪問題最為嚴重的建筑行業為例,不簽勞動合同的用工方式,使農民工陷入維權陷阱;層層轉包的承包模式,使農民工處于利益鏈的最末端;墊資施工的運作模式,使農民工工資成了“連環債”中最脆弱的一環;項目結束才拿錢的結算方式,使農民工從一開始就進入“被拖欠”狀態。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治理欠薪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深挖現象背后的深層問題,從源頭上進行治理,依法維護農民工權益,以制度代替突擊,以“護薪”取代“討薪”,方為治本之策。 事實上,從制度層面破解欠薪難題已經成為各地的創新實踐。北京推行勞動監察“網格化”管理模式,上海完善勞動關系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南寧、廣州等地建立舉報投訴制度、工資保障制度,成都實施“權益信息卡”和“工資銀行卡”等監管機制,都以不同形式開通了農民工拿到工資的“綠色通道”,拓展了保障權利的救濟渠道,值得總結和借鑒。 從目前看,各地治理欠薪,大多倚重行政力量,法治力量的運用還大有可為。比如,農民工在與欠薪企業的利益博弈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由于法律等維權渠道存在的問題,“告他拖不起”成為農民工難以承受之重。而欠薪者的違法行為所付成本與其所獲豐厚利潤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助長了“欠他玩得起”的心態和行為。 有鑒于此,迫切需要在法律制度上作出調整完善,簡化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程序,降低農民工的維權成本;同時加快立法步伐,打造“惡意欠薪入罪”等“撒手锏”,大幅提高違法欠薪成本,使惡意欠薪者得不償失、寸步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