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掛牌的4只新股,又有2只開盤直接破發。至此,在元月上市的31只新股中,破發的達24只,上市首日即破發的亦多達16只,而首日破發幅度超過10%的并不在少數。 破發潮的出現,使“新股不敗”變成了“新股必敗”,神話亦變成了笑話。面對破發潮,有人認為破發將倒逼新股發行市盈率的下降,也有人認為應該通過控制發行節奏的方式防止新股大面積破發,甚至還有人認為,隨著新股破發的愈演愈烈,新股發行失敗的情形可能會產生。 元月新股破發潮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有貨幣政策轉向給市場形成的壓力,有行情低迷的原因,有投資者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紛紛追捧新股的因素,更與新股普遍的“三高”發行有關。相對而言,“三高”發行才是破發的罪魁禍首。 市場上有人認為新股發行或存在失敗的可能,其主要依據也是“三高”發行。不過在筆者的印象中,還沒有見過新股發行失敗的例子。即使像農行這樣的巨無霸在去年行情不好的7月份上市,仍然“圈”得盆滿缽滿,不僅A股H股雙箭齊發,甚至還瀟灑地穿上了“綠鞋”。巨無霸尚且如此,一些總股本不大的企業發行新股,真的會淪落到失敗的地步嗎?筆者以為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最新公布的一批公司網下配售結果來看,某家創業板公司參加報價的詢價對象僅有32家,而有些公司的有效報價數量已不足15家,這些顯然都為新股發行敲響了警鐘。根據去年10月修改后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提供有效報價的詢價對象數量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不得確定發行價格,并應當中止發行。 但中止發行并不意味著發行失敗,因為新股“中止發行后,在核準文件有效期內,經向中國證監會備案,可重新啟動發行”。在重新啟動發行后,無論行情如何,只要發行人不抱著高價發行多圈錢的心態,將發行市盈率降下來(如20倍甚至更低),還愁沒有詢價機構前來捧場?還愁新股發不出去? 另一方面,新股發行失敗顯然也是監管部門所不愿看到的。近幾年來,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在多種場合被屢屢提及,如果新股發行失敗,擴大直接融資必然會受到影響,這當然不符合監管部門對于股市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