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通過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連續收縮市場流動性,強烈反映了今年央行控制通脹的決心,也反映了央行將堅持宏觀審慎管理的原則和方向。那么,其著力點將會落在哪里呢?
首先,歲末年初的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的舉動對市場有警示作用。如果說,央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首次加息,是在權衡內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政策反應,那么,最近的加息,則是在宏觀審慎管理原則基礎上作出的新的選擇。去年年末,與往常一樣市場資金出現了緊張,市場利率明顯高企。但與往年不同的是,去年的信貸供應基本用完,貨幣政策受到明顯“倒逼”。
從宏觀審慎管理原則考慮,央行對這種“倒逼”必須作出反應。既不能聽之任之,又必須“舉輕若重”達到審慎管理的效果。因此,年末采取加息措施,就是要對市場起到警示作用。去年年末加息的幅度雖然只有0.25個百分點,但實際上要對市場有所警示才是目的。因為,對市場方方面面來說,0.25個百分點的利息增加,由此造成的放貸成本,并不足以讓銀行大幅度減少放貸,也不足以讓企業止步。但采取這樣的措施,反映了貨幣政策的明確方向,就是管理通脹預期。
其次,央行對通貨膨脹預期予以了堅決的遏制。去年11月CPI達到5%之后,市場各方對通脹預期日益增強。但是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控通脹的措施,使消費物價出現了明顯回落,尤其作為基本生活品的蔬菜價格也出現了回落。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又出現了通脹見頂的聲音。加上年末資金一般都比較“緊張”,市場要求央行放松銀根的呼聲又起,控制通脹的聲音似乎退居次席。
但央行對控制通脹的態度并未松懈。事實上,中國的潛在通脹壓力仍然很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作為基礎品價格的食品價格上升將成為未來價格上漲的主要推動力。食品價格上漲不僅有季節性因素,而且由于當前食品價格上漲的勢頭明顯,加大了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二是工資和收入成本快速上升也加大了對通脹的預期。收入增長雖能夠有效地推動消費增長,同時也對消費品價格的上升有推動作用。近年來,扣除價格因素,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現金支出的實際增長都達到7%左右。需求的增加自然會對價格有所影響。三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在短期內也難以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最后貸款人”的中央銀行必須給市場一個明確信號,對通脹預期實施堅定不移的遏制。
首先,近日來連續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的舉動,反映今年貨幣政策把宏觀審慎管理原則放在了首位。即便在市場資金感到“緊張”的時候,仍不放松宏觀審慎管理的原則。而在去年年末實施的加息,進一步表明,今年將根據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求。嚴格執行宏觀審慎管理。
長久以來,中國的信貸投放有一個特點,不管是在緊縮的貨幣政策時期,還是寬松的貨幣政策時期,例如,2007年、2008年,甚至是2009年、2010年,全年信貸供應都是很有“規律”地“前高后低”。這樣的放貸操作,大大壓縮了貨幣政策的運作空間。如果2011年的貨幣信貸投放仍然按照“前高后低”的規律投放,必將增加通貨膨脹的預期,不利于宏觀審慎管理。
顯然,對這種政策預期必須改變,但又不能操之過急。因此,歲末年初的連續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舉動,就反映了央行的新意圖。而今年的貨幣政策將按宏觀審慎管理原則執行,不管在什么時段,只要有必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將會按照自己的原則和要求去做。由此推斷,2011年貨幣供應將不可能完全按照過去的老方式進行。
其次,央行連續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的舉動,夜反映了逆周期政策的取向。貨幣政策反周期調節,是為了保持貨幣信貸均衡供應,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根據這樣的政策思路,在經濟波動很大時,貨幣政策反周期調節要加大力度;在經濟相對平穩時期,貨幣政策就應該降低反周期調節力度。
今年央行的貨幣政策預計將逐步恢復均衡調節、恢復常態化調控。所謂貨幣政策均衡、常態化調控,就是貨幣政策應該是降低而不是加劇經濟波動的幅度,降低貨幣信貸供應的過度波動,保持市場資金的均衡增長和經濟運行相對平穩。所謂逆周期審慎管理。一方面要實施逆周期的資本緩沖管理。包括對加強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本數量和資本質量的監管。
當前,在防范逆周期的金融機構沖動方面,宏觀審慎監管的基本做法是,以留存資本的方式,推行逆周期的資本緩沖機制。在2008年,金融監管部門要求所有銀行提取2%的留存資本緩沖。到2009年,又要求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商業銀行再次增加0.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再一方面是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這在客觀上也會起到宏觀審慎監管的逆周期作用。對于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商業銀行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的控制,可以抑制整個銀行業的周期性信貸沖動。因此,從歲末年初央行的兩大舉動看,反映了今年貨幣政策明確把宏觀審慎管理原則放在首位的決心。
首先,從現行的金融管理體制看,“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框架,需要不斷完善。“一行三會”監管格局似乎有各有分工,包括央行對金融穩定的宏觀監管職責和銀監會對銀行體系、尤其是大型銀行的管理職責。但是,央行對貨幣供應、利率和匯率等進行宏觀管理的手段,難以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內部風險進行監控。同樣銀監會等對金融機構的微觀監管,又難以實施宏觀上的有效管理。
雖然,在2003年,由央行牽頭與發改委、財政部及“三會”等單位組成了跨部門小組,開始對中國金融體系進行金融穩定評估。“三會”也簽訂了金融監管分工合作備忘錄,但實際成效并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微觀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無法代替宏觀層面的協調。因此,在當前的金融監管格局下,如何完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是一個課題。
其次,中央銀行正承擔著宏觀審慎管理的主要職責。從國際上看,針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留下的重大教訓,加強執行宏觀審慎政策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而強化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政策中的核心作用,也為國際社會所注重。據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金融穩定理事會已經明確提出,執行宏觀審慎政策應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而各國目前也把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政策作為金融穩定的核心。
根據近期的G20峰會精神,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及其他標準制定機構,正在研究強化宏觀審慎政策的制度和工具,建立減緩順周期性因素影響的相關機制,提高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完善相應的風險處置和清算安排等。這些任務,恐怕都非央行莫屬。而中國央行行長日前也表達了這種想法“希望在進一步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宏觀審慎的制度框架,認真分析宏觀審慎的政策工具及實施效果,反思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中的角色變遷,以及貨幣政策、金融穩定與宏觀審慎的關系!
而從中國現有的法律制度看,在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下,央行將主要監管權讓渡給了其他監管機構,主要負責貨幣政策和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但《人民銀行法》仍然賦予央行監測金融市場運行,實施金融市場宏觀調控和協調金融市場發展的職能,這就要求央行要肩負起宏觀金融監管的職責。
央行對潛在的金融系統不穩定因素的管理和防范,一方面可以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和手段直接干預,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仍可以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及時、有效地配合實施有效管理。當然,從完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的角度看,央行在承擔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支付結算等職能,
發揮宏觀審慎監管的關鍵作用基礎上,應進一步強化其在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中的主要地位,包括賦予央行對具有系統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權等。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中,也有很多值得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包括在中國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中,中央銀行真實地位、宏觀審慎管理中的政策工具與作用問題等,都有進一步探討的需要。但是,從實際工作層面看,今年央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宏觀審慎管理的大方向應該是不會有大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