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通脹都有一個重要特征:在內部積累能量,一旦爆發便很難平息下去。由于行政調控和基數效應,2010年12月CPI勢必回落,然而12月CPI同比增速也僅僅降至4.6%,下調空間有限。 一是食品價格回落的態勢難以為繼。自國務院頒布穩定價格的一攬子政策后,全國各地農產品價格明顯回落。不過,盡管去年12月前兩周肉類和蔬菜價格環比數據為負值,但到了第三周,各類食品價格周環比值回歸至0以上。二是非食品類價格貢獻度上升。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4%,環比上漲0.3%。同時,由于國際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行,12月22日國內油價也進行了上調。 去年12月份CPI在4.5%之上,表明通脹壓力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由于接下來的2011年一季度,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共處高位,通脹或將再接再厲。一是農產品價格已現大幅反彈,未來幾周因春節影響,物價上升壓力進一步增加;二是“拉尼娜”現象正在全球各地肆虐。從南方的凍雨到北方的旱災,中國農業生產的受災范圍在擴大。這些都增加了通脹風險。 近幾個月來,不斷上沖的CPI是引發加息、提準備金、控信貸等緊縮手段的導火索,也是近兩個月來股票市場最大的困擾所在。一季度經濟工作會議上,毫不意外地又將“防通脹”作為重中之重,決策層的調控思路仍是“經濟手段+行政措施+貨幣政策”:嚴防資本借機炒作仍是最重點;春節前后又一次加息可能性上升;減稅,特別是針對農產品生產的稅收,或將成為利劍。 中國新一輪通脹是全球央行聯手注資后遺癥和中國第二次價格闖關(資源價格改革)帶來的價格重估的雙重疊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視為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代價。通脹的誘因已逐步從單純貨幣供應量,轉向貨幣供應量與工資、消費增長的協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方向,決定了通脹的大方向。 從供給看,一直以來的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隨著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產能的淘汰而發生改變;從需求看,劉易斯拐點的出現,決定中國勞動力重估時代的來臨。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表現為雙重矛盾,即農業產出增長與農業勞動力轉移之間、非農產業發展與非農勞動力短缺之間的矛盾。與之相適應,中國的資源價格也將全面重估,重構資源價格體系,直到與國際水平接軌。 中國的通脹已進入一個上升周期,不僅是短期問題,而具有長期趨勢性。政府在遏制物價上行方面將面臨更大的困難。以“行政管制”的措施控制物價上漲難以有效發揮。回顧既往物價快速上行期間,加息的作用具有較強的滯后性,對遏制通貨膨脹也無明顯效果。 從長期來看,要從根本上擺脫當前的通脹壓力,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還需要從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中尋求對策。其一,大力發展農業。發展集約型農業,對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給予較大幅度的稅收減免,以及在融資上給予優惠。同時,要加快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提高農業生產率為目標的政策和制度建設,如逐漸健全農業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其二,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限制“兩高”行業的發展,鼓勵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其三,改革要素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其四,通過稅收等財政手段以及匯率手段來改善國際貿易失衡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