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方式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探索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型城市發展道路,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50億元,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0.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2%和
25.1%。各項建設全面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先后榮獲“聯合國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中國最具活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調整產業結構,最重要的是著眼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特點,面向市場需求變化,解決好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服務業發展滯后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大連市科學分析這一新形勢,明確城市定位,把握產業規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正確把握城市產業定位。城市產業定位取決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只有明確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才能明確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方向。中央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特別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按照國家賦予的進一步提升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的要求,大連市提出了建設東北亞重要國際城市的目標,明確了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并據此調整產業結構。圍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國際航運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圍繞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構筑由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鐵路以及正在建設的高速鐵路等組成的物流運輸網絡,建設由多個綜合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各類物流基地構成的物流網絡體系;圍繞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構建兩大金融核心功能區、兩大后臺服務基地、一個離岸金融中心。依托“三個中心”建設,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現代服務業。制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著力培育品牌優勢,積極發展會展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構建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托行業齊全、中外機構并存、功能完備、運行穩健的現代金融體系,促進金融業發展;突出濱海旅游和都市旅游特色,打造“浪漫之都”品牌,推動旅游業發展。如今,大連已成為北方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連是一個港口城市,發展臨港產業潛力巨大。近年來,大連市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裝備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對石化工業進行整合,拉長產業鏈。結合國有企業改革,進行大規模的企業搬遷改造,充分利用土地和級差地租形成的資金對工業企業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改組、改造,使400多家傳統工業企業實現優化升級、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5%。具有臨港特色的造船及海洋工程、重大裝備、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四大支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增強。
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事關一個國家和城市能否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大連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結合自身實際,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為產業升級和城市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目前,大連的軟件和服務外包交付能力在中國排第一位、在世界排第五位;隨著英特爾芯片項目的投產和相關項目的投資建設,大連將成為亞洲重要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風電裝備制造能力居中國第一位、世界第三位。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市場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我國的國際經貿摩擦增多。我國已不可能像前幾年那樣依靠出口的快速增長來消化國內過剩產能、拉動經濟增長,而必須立足于國內市場,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大連市主動適應這一新要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擴大內需的突破口和著眼點,大力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主要著力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作為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既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大連市堅持民生優先理念,深入實施富民工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建設市民滿意的幸福城市。突出抓好就業工作,2010年實現城鎮就業1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認真抓好社會保障工作,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6年提高,達到1404
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累計達到196萬平方米。積極推進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財政每年拿出40多億元為人民群眾辦實事。
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戰略重點。統籌城鄉發展,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作出的戰略部署,也是擴大內需、開拓經濟發展空間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大連市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按照“多予、不取、放活”的原則,初步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實施產業全域布局,每個區(市、縣)都規劃建設了至少一個特色工業園區;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向縣域拓展,輕軌軌道交通延伸到各個區(市、縣),構筑城鄉一體化交通網絡,為城鄉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平均每年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近30億元,建立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縣域經濟各項指標增速普遍快于全市水平,總量已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1.76,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進一步提出加快實施全域城市化的戰略構想,提出在12500平方公里范圍內全域謀劃,形成主城區、新市區、渤海區域、黃海區域“四大城市組團”,開創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科技發展和產業創新正在孕育新突破。能否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關系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大連市認真研究這一新特點,強調通過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綠色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增強城市發展的活力和質量。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靠科技的力量,關鍵在于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連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舉,積極建設創新型城市。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需要,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搶占產業技術發展制高點。重點實施高檔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光電子技術及產品研發、新能源等10個自主創新重大專項,組建風電、半導體照明、新藥創制等8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面向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取得高檔數控系統、高品質半導體照明、燃料電池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2006年以來,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0項、省級科技獎勵228項。“十一五”期間,有755個項目列入國家和遼寧省科技計劃。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大連市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環境強市”的發展理念,努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一是實施大規模城市建設改造與環境綜合治理。先后關閉污染企業260多家,搬遷工業企業230多家,舊城區、棚戶區改造和工業企業開發性搬遷改造基本完成。二是積極推動新技術、新材料產業發展。花園口經濟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引進了一大批新材料項目。大力推廣綠色節能型建筑,累計建成節能建筑4200萬平方米。三是大力實施“碧海藍天”工程、綠化美化工程。提高新建項目的綠色準入標準,實行生態環境一票否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