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中國經濟轉型之路上,GDP再次成了一個令各方十分糾結的問題。盡管中央多次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包容性增長,欲適當放緩GDP的增速,但地方搞GDP的步伐卻絲毫不見減緩,一系列區域規劃名目下的地方投資仍在洶涌發酵。 據統計,在各地上報的“十二五”經濟增長目標中,除了五六個省市在10%以下,大部分都超出10%,相當一部分省市提出5年經濟總量翻番,實際速度要達到年15%以上。在此背后,目前各大機構預測2010年全年經濟增速一般在10%左右,其中10%以上的概率較大。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廣州、深圳GDP
總量已經達到或者接近萬億元,成都、武漢、青島、南京、大連、杭州、沈陽、寧波等城市GDP在2010年年底也都挺進了5000億元經濟俱樂部。 針對如此局面,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1月6日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發出了警告,目前部分省市“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目標定得過高。而最新消息顯示,國家發改委還已口頭通知經濟增速在10%以上的省份,特別是提出5年經濟總量翻番的省份,適當降低速度。不過,這是否能夠抑制地方諸侯GDP崇拜的態勢,尚難以令人樂觀,今年可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地方政府換屆的一年,上項目的沖動很強烈。 GDP問題上的糾結,同樣也反映在信貸問題的糾結上,畢竟在政府主導型的投資體制下,信貸支撐無疑是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信貸資金增長與GDP增長有著很大的相關性。盡管中央強調貨幣政策轉向穩健吹響了號角,但年初信貸依然再現井噴。兩位消息人士透露,第一周金融機構新增信貸已近5000億元人民幣,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銀行,則投放約
2100億元。消息人士還表示,監管層已對此表示關切,要求四大行1月份不要超過3100億元,全社會不要超過9000億元。 在2009年的近10萬億和2010年的近8萬億新增信貸之后,現在的信貸控制已陷入十分糾結的境地。如果信貸收得太緊,那么對地方經濟將會造成太大的沖擊,一些4萬億刺激之下倉促上馬的項目也可能成為爛尾工程;而如果信貸仍舊保持寬松,那么貨幣老虎將與海外熱錢一道讓流動性繼續發酵,繼續推升著國內本已高企的通脹,而這還是在人民幣生產能力的增長不能跟上現金需求增長的情況下。 在緊縮與寬松之間,央行的信貸調控無疑是在走鋼絲。這也就不奇怪緣何在穩健貨幣政策的基調下,央行2011年工作會議并未明確提出全年信貸增長目標,而是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實際上,央行與發改委對
2011年的新增信貸問題上還分歧明顯。據有關媒體透露,對2011年新增貸款規模,央行最初提出的規模是6.5萬億,M2增速控制在13%~14%;而發改委第一輪報上去的M2增長是18%,對應信貸是8萬億,但最終發改委上報國務院的信貸規模是7.5萬億。 總的來看,GDP是要速度還是要質量?信貸是否繼續創下“天量”狂潮?這依然面臨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激烈博弈,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無坦途,糾結的GDP,糾結的信貸,將讓中國經濟轉型陷入糾結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