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11月初北京銀監局要求首套房貸款利率優惠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0.85倍之后,個人房貸政策全面收緊。然而2011年初始,部分銀行個人房貸門檻卻有所降低,貸款者可享受7.5折甚至7折的利率優惠。(據1月6日《新京報》) 如果說此前地方政府以及銀行對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還有所顧忌而打政策擦邊球的話,那么這個信息就直接向外界宣告了地方政府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抵制,表面上銀行出于經營的利益動機而對房貸消費者實行一定的利率優惠,但從實質上來看卻是地方政府和銀行已經全面地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利益共同體,這在中央提出對房地產業重新理性回歸的環境下,已經成為結構性轉型的嚴重障礙。 應該承認,雖然2010年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和手段異常密集,通過抑投機、增供應、促保障,“組合拳”成效漸顯,房價較快上漲態勢暫時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市場卻走出了相反的局面。城市房市、地市出現明顯升溫、反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在“最嚴調控年”里有望逆勢創下新高。 在房價持續高漲的同時,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也發揮到了極致,政策推高房價是毫無疑問的幫兇。雖然2010年的土地市場不是最火爆的,但是各大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卻創下了歷史紀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10大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達8752.41億元,比前年要多出3000多億,增長率超過54%,而全國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也超過2.3萬億元,成為歷史上最多的一年。 開發商也同樣是賺得盆瓢滿盈,中國房產信息集團聯合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共同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房地產企業住宅銷售排行榜》顯示,全國近40家房地產開發商闖入百億元行列,主要的30家房企累計銷售金額接近8700億元,房價同比上漲24%。 以上這些看似平淡的事情背后,實際上卻暗流洶涌。從2010年的地方土地出讓市場可以看到,已經給接下來兩年的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更為嚴重的不確定性風險。尤其是隨著“十二五”經濟發展開局的到來,地方與中央在經濟發展的利益上出現了巨大差異,一方面中央從全局考慮,提出經濟結構轉型,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合理回歸的發展戰略。另一方面,地方對傳統發展模式情有獨鐘,據已披露的信息顯示,多個省區明確提出GDP總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達到10%、12%、13%甚至5年翻番的目標。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更為積極。從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來看,要實現這種GDP的增長,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政府通過土地出讓來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綜合上述的各方面來看,地方政府以及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迷戀正是當前整個宏觀經濟調控的最大阻力,這個問題不僅給2011年的經濟結構轉型帶來障礙,而且將給“十二五”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