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全球氣候變化雙重壓力下,世界許多國家正在積極推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為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現代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特點和規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周期與創新周期緊密相連。一個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大多與一些生產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直接相關。每一輪科技革命催生的新產業都有生命周期,經濟危機及其引發的經濟衰退也往往與產業缺乏進一步的創新、沒有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及時跟上有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此,F在,世界經濟正在恢復增長,雖然復蘇較為緩慢,但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革命必將帶來新的產業革命,進而推動世界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需要準確把握創新和產業轉型處于孕育期的特點,通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努力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順應了人類和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一要求是,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氣候異常、資源緊缺,確保人類的發展、健康與生存。進入21世紀,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節能環保和低碳技術等取得突破性進展,由此催生了相應的新興產業?梢灶A見,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有力地促進和支持新的增長周期。
我國必須抓住孕育新產業革命的創新機遇。近幾百年的產業革命及其相關科學技術都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的,我國主要是通過學習和引進來發展新技術和新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科技和產業相對落后。特別是創新的源頭在國外,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不在我們這里,很難通過引進從根本上改變后進地位。現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必須也有能力把握孕育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首先,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正在發生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各個國家都是機會均等的。其次,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尤其是還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第三,盡管我國的整體實力不如西方發達國家,但可以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占領世界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迎頭趕上發達國家。
產業創新能力關系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由于新興產業能夠帶動整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因而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某一時期的競爭力和競爭優勢關鍵在于有沒有發展起在這個時代處于領先地位的新興產業,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因此,我國現階段創新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大力推動產業創新尤其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以此來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產業創新包括傳統產業創新。實際上,每個階段的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都占有較大比重。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各個地區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面臨著需要繼續發展傳統產業的兩難選擇。解決這一難題的基本路徑是創新驅動。因為不僅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創新驅動,而且發展傳統產業也需要創新驅動。除了被新興產業替代了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的創新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采用最新科技,與信息化融合;二是向節能環保的綠色產業轉型;三是進入新興產業的產業鏈。
產業創新依賴于科技創新。從20世紀中后期起,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作用和過程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現代經濟增長主要由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動,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由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來決定。與此相關,科技與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常常立即帶來新產業革命,科技創新幾乎與產業創新同時進行。因此,產業轉型升級依賴于科技創新并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結合。
現在的產業創新是全社會范圍的創新。一般的科技創新是以企業為主體、在企業單元內進行的,涉及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等,目的在于解決企業的技術和工藝問題。而在現階段,科技創新不局限于工藝創新,更為明顯的是推動產業創新,是在新科技革命基礎上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的創新。這就超出了企業為單元的創新范圍,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型經濟。
在產業領域,狹義的創新是指新發明第一次應用于產業和商業的過程;廣義的創新則包括發明、創新和創新的擴散三個方面。創新型經濟是針對廣義的創新而言的,體現著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為標志。產業創新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
產業創新是知識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的合作創新。過去的技術創新主要在企業內進行,大多是源于生產經驗的積累、技術的改進。而在現代,技術創新更多來源于科學發明。尤其是產業創新,僅靠企業的研發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大學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目前,我國大學和科研機構掌握的科學技術的國際差距比科技產業的國際差距要小得多。因此,企業接受大學和科研機構高科技的輻射,可以加快縮小高科技產業的國際差距。另外,國家創新體系不僅需要企業作為創新主體自主地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而且必須關注科學發現成果向產品和技術的轉化過程。創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組合也不僅是企業對已有要素的組合,而是對創新的所有環節進行新的組合。這就要對產學研進行新組合,形成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創新。
孵化階段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交匯點。過去,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脫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往往局限于知識創新階段,企業習慣于采用現有技術,許多具有原始創新價值的成果被束之高閣。從上世紀后期開始,科技創新出現新趨勢,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在中游環節即高新技術孵化階段相互交匯。一方面,技術創新的先導環節前移到科學向技術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知識創新的環節延伸到了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領域。這樣,高科技的孵化領域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交匯點。也正是這種創新的交匯產生了知識經濟,孕育了新產業。
創新型人才是產業創新的第一資源。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創新高地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產業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建立產業高地。雖然我國的發達地區能夠與發達國家進入同一個創新起跑線,但不可否認的是,高端人才主要還是集聚在發達國家。因此,我國的這一輪產業創新能否同發達國家同時起步,關鍵在于能否吸引到高端人才。這涉及引進和利用國際要素戰略的調整。過去的重點在增長,各種增長要素跟著資本走,因此突出引進外資;現在的重點在創新,各種創新要素跟著人才走,因此需要突出引進高端人才。歸結起來,就是要有集聚高端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載體,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業、研發的基地和環境。
產業創新依托科技創新,需要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知識創新兩大創新系統的集成。集成創新,是創新系統中的各個環節圍繞某個創新目標進行集合、協調和銜接。這種系統集成職能一般由政府承擔。這就需要國家的參與,樹立國家目標的導向。
確立知識創新目標的國家導向,F階段的產業創新是以科學新發現為引領的。因此,產業創新的前提是形成知識創新的國家目標導向,也就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選題要從單純的研究者的興趣愛好轉向國家目標導向。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的國家目標導向已經成為趨勢。由于國家競爭力體現在產業創新的能力上,尤其是每個時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由國家規劃確定的,因此,在國家目標確定后,就需要引導創新的兩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與國家目標銜接。一是在科學規劃基礎上的國家目標引導:明確需要引領未來、重點突破和支撐發展的領域。二是舉國家之力給予重點支持:國家通過提供專項投入有效加快重大的科技和產業創新。
協調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創新。政府在創新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互動和結合,對從大學到企業的創新全過程進行集成和組織,尤其是提供合作創新的平臺。在政府搭建的合作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機制上,通過企業家和科學家的互動合作,實現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大創新系統的集成。
科技創新要靠制度創新來保障。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只靠市場不能完全解決激勵創新制度的有效性,還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政府要提供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障創新者在一定時期專享創新成果的收益;根據創新成果的公益性和外溢性的特點,對創新提供必要的不擠出私人投入的公共性投入。這也就是說,為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動力,既需要繼續完善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也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推動和集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