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總盤子中的分量持續加碼,每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日益為國內外輿論所看重。
本周三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因事關民生國計,其重要性一點不亞于先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13億人平均每天哪怕只消耗一斤糧(含須由糧食轉化的蛋白質),這個國家一天就得有13億斤糧才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由此所見,充分顧及特殊國情,確保“米袋子”和“菜籃子”充足豐盈,永遠是民生的第一要務。對于執政黨和政府而言,最大的民生問題也就是最大的政治。
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的政策基調是,明年以更大力度,更大投入支農、扶農。光直接扶農的預算內財政資金,中央口子就是9000億元,加上地方各級配套資金,總盤子更大。今年,中國經濟已基本擺脫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結構性失速和怠速羈絆,重新呈現加大馬力平穩前行。雖說結構性問題依然嚴重,但破題帶來的綜合成效已晨曦初顯。這意味著國家扶農財力將繼續得到持續性保障,本次農村工作會議把明年定為中國農業的第二個“大興水利年”,乃勢成必然和必須。
今日中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主題、內容、故事乃至增長極多種多樣,一談到農業,社會的關注度并不高。只有當糧價、菜價及食品價格明顯上躥,百姓直接感受到生活壓力時,農業才會成為人們關注直至焦慮的社會話題。這是事實,與媒體包括新聞評論對農業的關注度不夠也有關系。
換一種敘事方式,人們完全可以設想,今年入夏始,整個食品價格逐月攀升,進入9月份后,食品價格尤其是蔬菜價格更呈連續以每月接近兩位數的同比速度躥升,若沒有去年和今年春、夏、秋三季大宗農副產品大豐收墊底,政府、社會、百姓將會面臨怎樣的尷尬和焦慮,簡言之,整個國家對付此輪通脹還能如此從容不迫嗎?
從改革開放農業“大包干”算起,中國農業始終難以擺脫“兩年豐收、三年持平、兩年減產”的歷史徘徊。進入新世紀后的頭四年,糧食連續四年減產,2003年產量一度跌到8700億斤以下的“20年歷史低點”。幸虧從2004年至今,中央政府支農扶農力度一年大于一年,促成農業連續七年大豐收,今年則再次打破糧食產量歷史紀錄。話到此,不妨再作思考,今年下半年蔬菜及食品價格漲幅差點沖破百姓的心理承受底線,但糧價雖說也漲,終究漲幅相對“溫柔”,為什么?倘若沒有連續七年糧食增產打下的厚實基礎,今天的情況又將是如何?
市場化、全球化、多元化,是轉型中國伴生的最重要的“三元現象”。“三元”帶來全體國民選擇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多元和“準多元”,務農人口逐年下降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甭管社會精英、政府官員、知識階層、經濟精英還是普通勞動者,人們天一亮就得張口吃飯,這無疑對“無農不穩、無糧不安”作了最樸素的詮釋,也對執政黨和政府為何連續七年如此重視農業的“政治清醒”作了最務實的解析。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結構都在艱難調整,由此造成部分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通脹預期持續加劇等一系列難題。究其根本,皆系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沒能處理好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大有關聯。因此,在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如此重視農業,其重視程度以本次“農會”為起點,已從直接補貼式扶農轉入夯實農業增產基礎(譬如明年大興水利)的第二階段,實乃13億國人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