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央行近期正召集主要銀行討論信貸管理體制改革,擬議中的新信貸管理體制,將根據經濟增長速度來確定信貸投放速度,嘗試不預先設置年度信貸投放目標,而是通過其他約束條件,比如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動態撥備率,存貸比等等監管的基本指標,調控銀行信貸增速,使之與經濟增速保持一致。銀行貨幣政策,特別是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實施,就可以根據各銀行的相關指標的綜合表現,通過新的管理體制設置的標準,更有針對性地更有效地管理。在中國目前的銀行體制和經濟大環境下,根據經濟增長速度確定信貸投放速度,對于控制流動性,控制流動性的創造,完成既要保平穩增長又要把通脹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之內的政策目標,應該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別是當下,對于穩定通脹預期很有積極意義。而從長期來看,新信貸管理體制是銀行體制的一場市場化變革。
經濟增長需要投資增長支持,但不同的增長目標對投資增長需求是不一樣的。理論上說,最有效率的投資增長,應是有規模遞增效應的。也就是說,低于一個單位的投入產生大于一個單位的增長,但在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中包括了折舊、庫存和其他一些并非完全是新增投入的部分,所以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一般高于經濟增長。高出多少是合理,很難把握。比如去年經濟增長9.1%,投資增長32%,投資增長高于經濟增長21個百分點,3.5%個百分點的投入,產生一個百分點的產出,典型的規模遞減效應,顯示投資效率較低,顯然不是合理的投資增長水平。
前十年的平均水平計算顯示,信貸增長可拉動高過信貸增長7個百分點左右的投資增長,基本保證平均9.7%的年平均增長水平。根據發改委信息中心的計算,9.7%的增長水平也是中國經濟現階段的潛在增長率水平。如果信貸投放規模與投資規模保持上面計算的關系,今年實現潛在增長率的增長也可以得到保證非常明顯,在信貸增長與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下,控制合理的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對投資增長有一定調整和管理約束,從而防止投資過度增長避免經濟過熱。
在信貸利差是銀行主要經營模式的情況下,銀行的擴張,實際是資本消耗型的擴張,而在資本消耗、融資、再擴張、再消耗、再融資之間不斷循環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乘數效應,創造了高于經濟正常運行產生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2009年,調整以后的經濟增長9.1%,但貨幣供應量增長33%,如果把2009年CPI增長-0.7%計算在內,當年經濟正常運行產生的貨幣需求僅增長8.4%,貨幣供應量增長超過正常需求24個百分點,相當于經濟活動創造了一元錢價值,經濟大環境中就有3.5元貨幣,未來經濟的平衡就意味著一元錢的價值將要賣出3.5元錢,產生了典型的通脹貨幣環境,給今明兩年控制通脹帶來很大的壓力。明年要將流通中的貨幣控制在合理規模,除了控制信貸規模,還要把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控制在合理水平上。如果能按照央行最新思路,通過更嚴格的資本充足率,壞賬撥備率,存貸比指標控制,從長期來說,可以逐漸改變目前銀行系統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控制銀行的盲目擴張沖動,而短期內也可以一定程度遏制銀行的資本消耗型自我膨脹,適當降低流動性的創造,改善流動型過剩的環境。
筆者以為,新信貸管理體制的核心意義在于,用更市場化的手段,調整銀行因非市場導向信貸投放行為可能帶來的過多信貸投放,遏制住過度投資、經濟過快增長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能成功建立和實施這個新體制,那明年最擔心的流動性過剩的通脹壓力應能得到有效緩解,最嚴重的通脹因素或能被有效控制。如果發改委的16條能理順流通環節的市場秩序,減少農產品操作和投機;如果央行堅持除了被信貸投放消化以外全額對沖剩余的外匯占款,減少資本流入,相信當前較高的通脹預期就會穩定下來。通脹預期的穩定,對于把明年的通脹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之上非常重要。
新信貸管理方式也能優化市場資源的配置。如果嚴格的指標管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硬約束,商業銀行不可能再在融資、信貸膨脹的圈子里循環,那就能扭轉銀行信貸擴張后為補充資本金,每年都要到資本市場上融資的現象,本應向實體經濟投放資金的銀行,就不會成為資本市場增發融資的主體,相反會有利于擴大直接投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實施新信貸體制的關鍵,筆者以為是要嚴格“硬約束”條件,迫使商業銀行進行更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如果盲目擴張,壞賬大幅增長,撥備不足,可能要進入破產程序。如果還像過去那樣,銀行一出麻煩,就由政府剝離壞賬大規模注資以求起死回生,新體制就不會有任何可以期待的效果。
銀行間市場最近推出了信用發現緩釋合約(CRM),
原則上持有貸款的商業銀行可通過向其他機構購買CRM來轉移信用風險,減少銀行風險資產權重,從而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如果在新信貸管理體制下沒有信貸額度的總量目標,意味著銀行通過CRM轉移風險資產權重后的信貸投放規模可以反復放大。
針對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撥備率,存貸比來指導信貸投放,意味著銀行必須大幅提高信貸的風險管理能力。銀行將要按照市場規律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更大的競爭,利率市場化勢將成為銀行轉型的契機,同時也帶來巨大挑戰。通過利率調整,定價不同風險的信貸的價格,讓資金成本與風險相匹配,從根本上改變資本消耗型的信貸模式和利差經營模式。
新信貸管理體制是銀行體制的重大改革,利率調整將逐漸將成為央行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對央行貨幣政策由此引起的變化,需要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