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三年世界可能正式進入后危機時代,各國的領導、企業家、金融家從之前攜手拯救危機中的金融體系,將會轉向從根本上修復、重建經濟、金融的體制。所以明年恐怕要進入一個痛苦的調整時期。
調整過程中有三個方向我們一定要記在心頭。
一是調整過程中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肯定會持續。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會持續一段時間,歐洲半年之內也會跟進美國式的量化寬松。盡管它不會用這個聲名狼藉的詞,但歐洲央行避免不了進入量化寬松運行軌道,因為歐元必須要拯救,這是一個政治格局的問題。流動性過剩帶來的是全球的自然資源、能源的價格繼續上漲,這對我們壓力很大。
二是貿易爭端、貨幣爭端會持續存在。發達國家經過金融危機的刺激,突然醒悟過來,全球化的進程造成了社會矛盾的加劇,如全球化固然使得美國的增長速度能提升,但不見得能在根本上改善美國的就業。所以全球化的進程在西方人看來必須要轉型,短期內就是進行適當的貿易保護,匯率問題會繼續做文章。
三是綠色環保。這是超越金融危機的一件大事,也已納入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體系。
基于這三個判斷,我認為明年整個經濟和金融的格局還是比較復雜。
美國應該能出現較強勁的反彈。一是有量化寬松跟隨,二是美國趁歐債危機之亂,推出了自己非常寬松的財政刺激計劃;歐債危機還會折騰至少半年時間,歐元對美元會進一步的貶值,但最終的結果是歐元不僅能保住,還能維系對美元比較高的匯率。
至于新興經濟體,我相信印度難逃一劫。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我非常樂觀,內需應該成為僅次于投資之后的第二大推動力,另外貿易順差相信還會進一步略有下降。對于大家最近關心的通脹問題,我個人預計明年全年不大可能出現5%以上的通脹態勢。也許上半年由于春節等短期因素CPI會抬高,但到了下半年將逐漸穩定。
中國經濟所有問題都是財政問題。我建議,改革從三個方向入手。
一是調整中央、地方的財政關系。目前,地方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本地企業繳的稅,這部分稅收70%交中央,30%留地方,為稅收增加,地方政府勢必保護自己的企業。怎么改變這種狀況?降低地方財政留稅比例,比如10%留給地方,剩下的大量的錢中央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給地方。轉移多少,可根據地方社會福利發展的需要來測定。
二是對企業減稅。比如針對勞動用工的稅收,現在很高。一家制造業企業,發100元錢的工資,三四十元錢的稅要交給政府,這個要降低。我們目前在勞動用工方面的稅收超過美國,美國大致在20%左右。所以很多企業不愿意用工寧愿去搞房地產,那多簡單,搞幾個人坐辦公室、跑土地就行。
三是系統改革個人所得稅。不光是調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最重要的是大幅降低稅率。要將勞動所得、投資所得、資本升值都算進來,大幅降低稅率,簡化繳稅過程,同時考慮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