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至15日,第21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自1983年設立以來,中美商貿聯委會一直被視為解決中美雙邊貿易問題和促進雙方商業交流的重要平臺,有著中美貿易摩擦“滅火器”之稱。 美中貿易逆差一直以來是中美貿易關系的癥結所在。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遞呈美國國會的報告中進一步認為,中美兩國各應為全球經濟失衡承擔一半責任:其中,中國應擴大進口,同時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以限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削減中國的順差。與此同時,美國提出了2015年出口倍增的目標,希望擴大出口,帶動就業,達到削減貿易逆差的效果。然而,形勢發展往往不完全符合主觀愿望。據美方數據顯示,2010年前8個月,美中貨物貿易逆差較2009年同期上升20.6%。在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內政治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推動出口的愿望日益強烈,美中貿易逆差再次成為中美經貿關系中的敏感問題。 美中貿易逆差的產生有其深層次的復雜原因。中美兩國要素比較優勢的差異和產業結構的互補性,是逆差產生的基本推動力量;美元的國際儲備地位是美國得以保持長期逆差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各自的一些制度安排也許會影響到雙邊貿易格局,但這樣一些重大制度的調整,其影響又遠不限于貿易領域,需綜合考慮諸多經濟與非經濟領域的后果,實非易事。 目前,美國希望中國擴大從美進口,減少雙邊貿易逆差。美國對華出口的主要比較優勢產品是農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就農產品而言,美國愿意出口,但我國大量進口美國農產品卻存在著損害國內農民利益、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必須保持適度;而就高技術產品而言,我國倒是愿意進口,但美國向我國出口高技術產品卻一直管制較嚴,12月9日美國宣布放寬對37個盟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我國就不在其中。與此同時,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報告中也不得不承認,我國對美出口雖然可能不利于美國國內的生產者,但給美國廣大消費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值得重點關注的是,近兩年來,美國屢屢要求我國人民幣升值、擴大從美進口、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同時對我國出口產品施行了密集的貿易保護措施,對中方提出的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又不松動,對中國提出的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也是態度消極。只注意美方利益而不顧中方利益,這不是雙贏,這樣做下去,商貿聯委會也無法“滅火”。 總而言之,形成美中貿易逆差的因素復雜且還將持續較長時間,美中貿易逆差不可能通過政治上施壓或設置貿易壁壘而得到快速解決。雙方應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了解對方的利益訴求與行動難點,加強溝通與磋商,以互利共贏的方式推動美中貿易走向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