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明年經濟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實把重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使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其中,尤其提到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在我們看來,“決心”和“勇氣”四個字格外珍貴。原因無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非一個新的提法,早在十年前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就被確定為“十五”計劃的主線之一。當寶貴的十年一晃而過的時候,我們回頭看卻發現仍然站在起點躑躅不前。 那么,為何陷入這樣一個“年年提、年年忘”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主要困難在于實現這種轉變存在著若干重大的體制性問題,也就是過去計劃經濟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沒有消除,如各級政府依然保持著土地等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GDP“指揮棒”沒有消除;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沒有市場化等。而同樣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到了一個幾乎不改革就無路可走的地步。諸如人民幣升值壓力、勞動力成本、環境污染、土地成本過快上升、收入分配不均等等,猶如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座大山。 而從歷史上來看,其實有很多機會擺在我們面前,卻沒有去珍惜。中國經濟起起伏伏幾十年,總是被很多似乎是不解決就無法度過的短期目標所“綁架”。比如說房地產行業,2008年就應該來一次行業調整,但金融危機不僅干擾了調整,還救了所有房地產商。后來的房價高漲、今年以來的持續調控,實際上就是為當時的調整中斷“還債”。但現在房價高了,調整的難度和成本都更大了。類似的事情在其他產業領域也存在,比如節能減排、產業升級,金融危機之前也在搞,后來同樣因為經濟刺激計劃而停頓。到了現在,決策層總算鼓起勇氣要徹底根治這些長期困擾的頑疾。但需要提醒的是,這些調整不是短期能夠見到成效的,不僅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更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必須用改革的思維來對待。 問題就在于,為短期目標服務與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不僅影響著過去的經濟調整,有跡象表明,同樣在干擾著現在的決策。 拿房地產來說,年初以來高調推進調控,其根本目標應該著眼于解決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嚴重、民生壓力過大的問題,但半年已經過去,情況又如何呢?統計數字顯示,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環比持續上漲、各大城市賣地收入凱歌高奏、各種概念推動下的炒作之風依然盛行,一切的一切都在顯示,萬里長征連第一步都沒有邁過,但已經有輿論在為結束調控“吹風”。住建部政策人士就認為,明年的房地產市場將呈現房屋銷售量會有所增加、房價和地價漸趨穩定、投資性購房將減少、房地產業發展的大環境看好等四種特征。言下之意,房地產調控即將見成效,可以收手了。 值得警惕的是,持有類似觀點的還不止住建部,也不局限于房地產。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汪壽陽近日也表示,“總體看,中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已經達到預期目標”,其理由在于,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出口達到比較好的預期。但外貿領域改革的目的就僅僅在于此嗎?實際上,很多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只不過是新的、層次更高的加工貿易而已。如果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缺乏定價權的缺陷這么快就解決了,那只能是一個神話。 也許,上述看法還不足以去懷疑轉型的決心,不過,更多的苗頭卻在快速顯現。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一個關鍵點就是擴大內需,但如果居民手上無錢,拿什么去購買?正確的思路本應是大規模減稅,還富于民,但我們看到了什么呢?房產稅、資源稅、環境稅等新稅種是層出不窮,各種“費改稅”方案更是博得各級政府一片贊同。在如此這般的加稅時代,今后恐怕還得依靠投資和出口這對傷痕累累的“輪子”了。諸如此類,難以言盡。從根本上說,還是決心難下,勇氣未足。 總之,對于結構調整,應該提到改革的高度來看待,以改革思維來推動,而不能因為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經濟出現了波動,在政策上就搖擺不定。最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因此打亂了既定的安排,在政策優先度上進行調整,必然使得這次好不容易下定的決心再次湮滅,最終還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