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應邀點評一篇文章,文章用很多數據說明,人民幣升值對抑制國內通脹沒什么用,反而可能推動了物價走高。最明顯的是,2005年7月到2008年9月間,人民幣保持可控升值,而這段時間中國經濟也在經歷溫和通貨膨脹。更不用說,2008年9月,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后,物價反而進入了下行通道。在2010年6月“匯改”重啟后,物價從7月份反而加速上漲。
簡單地看,人民幣越升值,國內物價漲得越快;不升值了,物價反而下來了。升值和物價上漲出現了反常的正相關關系。這也就是,大家談論很多的人民幣“對內貶值,外升升值”并存的現象。
此外,在2005年至2008年間人民幣升值時期,出口的迅猛增加,這也被認為,升值沒有像教科書說的那樣,會抑制出口,增加進口。
總而言之,人民幣升值非但沒有出現我們期望的效果,反而加劇了通脹,甚至出口還增加了。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些“悖論”,是因為沒有注意到“其他條件不變”這個前提。人民幣升值的同時,通脹壓力是在走高,出口也在明顯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升值非但不能抑制通脹,反而加劇了通脹和經濟失衡。通脹壓力上升、出口增加,更可能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的,如果沒有人民幣升值的對沖,通脹率會更高,出口也會增加得更快。
如果要看升值和通脹、升值與出口的關系,同樣要想辦法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來看,也就是說,要控制住影響通脹或出口的其他因素之后,再看升值的影響。舉例來說,北大的張帆和余淼杰教授最近用規模以上企業大樣本資料的研究發現:控制住其他因素之后,在升值期,盡管全部企業的平均產值和利潤率持續上升,但出口占總產值的比例則一直在下降;并且,幾乎所有行業的出口率都出現了下降,最明顯的是紡織服裝業。如果不做這樣詳細的考察,而是簡單地看升值和出口關系,就會得到兩者正相關的悖論。
如果升值對出口沒影響,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什么那么多的學者和企業認為,升值會明顯降低出口企業的利潤,甚至會造成破產倒閉。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人民幣一次性升值100%,出口會怎樣?出口還可能增長嗎?一次性升值之所以更容易看出對出口的影響,正是因為這時做到了其他條件不變!
在升值和通脹的關系上也是如此。人民幣2005年和2010年的兩次“匯改”,都是在通脹壓力出現的背景下啟動的,在某種程度上,人民幣升值就是為了緩解國內通脹壓力過大的一種途徑。人民幣所謂的“內貶外升”表面上看,像是升值的同時,物價也在走高,升值對抑制通脹沒作用。其實,“內貶”和“外升”是人民幣真實匯率上升的兩個途徑。這兩個現象同時出現一點也不奇怪,也不能說明,升值對抑制國內通脹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