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國資委下發“清退令”,要求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時隔8個月后,僅有7家央企轉讓了股權,71家央企超過200家地產公司至今未見動靜。目前監管部門已下發“紅名單”要求銀行只能對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發放貸款。(12月6日《中國證券報》)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2009年全國產生的90多個地王中,央企就拿下60個左右。在公眾輿論對“地王”的圍攻中,擁有“出身”、“不差錢”等優勢的央企成為眾矢之的。基于此,國資委于3月19日宣布,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要退出房地產業務,并且要在15個工作日內制訂有序退出的方案。此舉雖然曾引起市井坊間一片叫好,然而實際效果似乎不容樂觀——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央企依然按兵不動,全面退出更是遙遙無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清退令”施行不久,各地依舊地王頻出,其中的勝利者依舊大多為央企,乃至于公眾紛紛猜測宏觀調控政策是否已發生調整,更有甚者,懷疑國資委只是虛張聲勢。國資委此番以更加嚴厲姿態表明了態度,但依然未能解決央企內部存在的問題,央企是否能應聲而退委實值得懷疑。某種程度上說,央企“清退令”的難以推行,不失為國內房地產調控的一個縮影——調控區區數十家央企尚且如此困難重重,想要調控國內樓市談何容易? “清退令”之后不久,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新國十條出臺,由于并未達到預期效果,二次調控接踵而至,然而,與調控越來越緊相對應的是,樓市日漸升溫——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較上月上漲0.82%,十大重點城市中,除南京環比下跌0.07%外,其他9個城市房價平均環比上漲0.41%。一面調控一面升溫,房地產市場似乎深陷“越調越漲”怪圈不能自拔,當“第三輪調控勢在必行”的聲音再次響起,眼前這尷尬一幕與“清退令”時的場景何其相似?房地產調控的主要目標,在于消除投機需求,使自住需求成為市場主體,在投機需求屢屢高奏凱歌的市場環境中,他們如何肯輕易放棄那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 包括“清退令”在內,任何調控手段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前瞻性,更在于執行力。如果沒有這兩種基本條件為保障,無論怎樣措辭嚴厲都不過是空調的習習涼風。設若如此,除了給公眾繪制一張看起來很美的畫餅之外,這樣的調控還能有什么實際用途?平抑房價、落實調控,請先拿那些央企入手——如果連幾十家央企都調控不了,還能拿什么來調控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