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東升5日在中國改革國際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中國流轉稅類比重偏高,財產稅類比重偏低,特別是對有產群體的財產征稅顯得很大的不足。總之一句話,中國稅制問題還是很多,需要進行改革了。
中國的財稅體制也到該改革的時候了。目前中國財稅體制的核心框架是在1994年確定下的。到2009年,中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突破20%。與此同時,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從這個角度看,“94年稅改”總體上是成功的,基本上達到了改革的預期目標。
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原有的財稅體制,在新的時期也暴露出種種問題。首要的問題是隨著地方承擔的經濟建設和公共事務越來越多,財權和事權的不匹配,使得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在土地和各種收費上打主意。其中,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14239.7億元,比上年增長43.2%,直接導致了各地的房價的暴漲,抑制了民眾的其他消費,加劇了社會不穩定。其次是納稅人普遍抱怨稅負過高。現行的稅收制度的特點是“稅基寬、稅率高”。目前,財政收入、各種社會保障收入及其他非稅收入“三駕馬車”占GDP的比重保守估計已經達到30%以上,占比是1994年之前的三倍以上。稅負過高直接擠壓了企業和老百姓的收入。在GDP這個蛋糕劃分中,出現了國富民窮的局面,這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隱患。而流轉稅的負面影響是迫切需要稅制改革的另一個原因。目前的稅收以流轉稅為主體,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征收這種稅收主要來自于生產和貿易企業,因此,政府及其官員關注的重點放在企業身上,財政也就異化成建設財政。這直接導致了眾所詬病的“GDP崇拜癥”。同時,流轉支出環節征收,對存量基本沒有觸及,這就使得富人的富裕程度和納稅程度不能匹配。收入分配體系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于此不無關系。
既然現在的財稅體制已經暴露出各種問題,進行改革就成為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稅改的主基調是微調,1994年顛覆性的稅改形式不會重演。稅改早已突破了經濟體制的范疇,成為社會話題、政治話題,牽一發而動全身。1994年,中國總的財政收入只有區區幾千億,利益調整的難度相對小。而到2010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將超過8萬億,從全球范圍來看,這也是個絕對的天文數字。改革牽涉的金額和利益集團無數倍擴張,其中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將直接阻礙財稅體制改革的進程。
微調式稅改的情況下,新稅改的方向性需要明確。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應該是需要堅持的原則。
在這些原則之下,減稅要成為大勢所趨。隨著國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過高,社會分配體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財稅體制中,減稅將成為“藏富于民”的一個主要的工具。但減稅也不是簡單的減,而是要在總量減稅的情況下,有減有加。為了達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以新增加出臺資源稅、碳稅等。為了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可以再稅制向進行調整,從流傳稅轉向財產稅,讓擁有更多的財富的人少減稅甚至增稅,比如增設遺產稅、物業稅。而低收入階層,可以通過提高個稅起征點等各種方式實行減稅。
而且,完善預算透明制度又是其中重點。如果不透明,稅改永遠沒有意義。要建立由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組成的有機銜接、更加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一度遠離納稅人的“閉門財政”將拋開神秘的面紗,從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提高預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上實現“開門財政”,讓納稅人讀得懂、好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