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辦轉發發改委、衛生部等部門
《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降低社會資本辦醫的準入門檻,改善社會資本辦醫的執業環境,在稅收、價格和醫保等方面為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更公平的待遇。有評論認為,“社會辦醫”終于迎來了春天。 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民營醫院的數量已經開始與公立醫院并駕齊驅。但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所占比重還較小,另外,其虛假廣告、過度醫療等經營亂象,讓民營醫院成為惟利是圖的代名詞,甚至有人發出“民營醫院聲譽到了危險時刻”的警告。 這種“小”和“亂”其實足以說明一件事情,當下,民營醫院還是弱勢群體。而這種“弱勢”,有可能是政策待遇不公帶來的惡果。與公立醫院相比,在稅收、價格和醫保等大方面和設備準入、科研立項、臨床用地等小方面,雙方的待遇相差都極大。這種不公平會帶來什么? 首先,隨著各類醫保政策的推進,無法獲得相應的醫保定點資格會讓部分民營醫院面臨“滅頂之災”。由于醫生的職稱評定、職業技能鑒定、專業技術培訓等方面的不公待遇,優秀人才一般不會輕易選擇流向民營醫院。解決不了人才的短板,憑什么來挑戰公立醫院? 其次,在這種不公平待遇的政策環境下,很多民營醫院瀕臨過大的生存壓力,容易出現一種“競次”規則。私人醫院以違規的手段與代價,對病人進行過度醫療,甚至是欺詐性醫療,比拼的不是誰提供了最好的醫療質量,而是誰的
“營銷”手段更厲害,更能從患者身上撈錢。在這種背景下,指望民營醫院的出現與興起會帶來“鯰魚”效應,打破公立醫院壟斷地位,從而解決當前種種的醫療陳弊,是不太現實的。 社會辦醫要從“競次”規則走向“鯰魚”效應,關鍵還在于政府。雖然中央政府一直高調鼓勵社會資本辦醫,但一落實到地方,很多官員依舊將民間資本辦醫視若洪水猛獸。一位不愿具名的醫改專家就說過:“有關部門既想引入私人醫院動員社會資源,又擔心‘鯰魚’兇猛,令自己庇護多年的公立醫療體系崩潰! 在那些發達國家,社會辦醫不但得到公平的待遇,還享受到諸多優惠政策,很多財團、富豪個人都樂意捐贈于私營醫療機構。這種減壓之舉,成為民營醫院“向上”經營發展,走向“健康”,并成長為醫療衛生體系中重要力量的關鍵。 在這次意見里,“一視同仁”成為關鍵詞,公平與同等也成為被強調得最多的字眼。有了這種糾偏的統一性政策是件好事,但要想達到預計目的,關鍵還要看各級政府怎么去落實。
|